2012年11月15日10:52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代表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每年耕地在逐渐减少,而我国每年仅养活新增人口就需要增加1200万亩—1500万亩土地。自然资源稀缺,而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衣食住行需求持续增强。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代表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非常重要。她建议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为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孙代表说,北京是一个拥有2000余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但耕地不足300万亩,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产出最大化,迫切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综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农业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具有高科技、高产值的发展特征。像纽约发展起“楼顶农业”,日本开发出“高楼田地”和“地下室农场”,实现科技手段发展城市农业。
“与以往不同,农业已经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孙代表说,北京农业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包括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这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孙代表建议,加快构建能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功能的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产学研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职责定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农业知识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是农业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主体。另外,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国家强调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在当前大多数涉农企业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对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切不可片面,在政策的执行层面也不可一刀切。只有建立起良性互动的产学研结合的合理机制,才能为北京市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增添更大的活力。通过发挥合力开展科技创新,才能培育和壮大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竞争力,掌握农业发展竞争制高点和主动权。(记者 徐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