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实施山西科学发展战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坚定不移地实施山西科学发展战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

2012年11月13日16:39    来源:山西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提要】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好九大具体战略,唱响战略主题,胸怀战略全局,牢记战略目标,抢抓战略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构筑战略灵魂,心系战略目的,创优战略环境,强化战略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深入回顾总结过去、全面安排部署未来,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闪耀着理性光芒,洋溢着时代气息,是一个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的报告,为我们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又一次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号角。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在于我们能否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山西科学发展战略。这一科学发展战略集中体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书记袁纯清作的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的报告中,简要概括就是 “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它在2010年7月份提出,2011年10月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完善,它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重大成果。两年多来的实践进程,充分说明这一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它反映了全省人民意愿,适应了时代潮流,切合了山西实际,体现了中央要求,揭示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求真务实、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在山西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当前,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好九大具体战略。

唱响战略主题

战略主题就是转型跨越发展。它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化。转型是“好”,强调的是发展质量,跨越是“快”,强调的是发展速度,转型跨越就是要又好又快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在山西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唱响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旋律,把它贯穿在再造一个新山西全部工作的始终,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两年来,这一战略主题虽然总体上已经深入人心,但也不能不看到,党员干部对这一战略主题理解和把握上的片面性、表面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和行动上的盲目性、摇摆性还时常可见,或心存疑虑,或口是心非,或知行不一。这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带来危害。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说到底是转型跨越发展不够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上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说到底是对转型跨越发展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群众的力度,在全省上下树立起对科学发展观的崇高信仰,为唱响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主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胸怀战略全局

战略全局就是到2016年我省要着力做好的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件大事是我省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这两件大事关乎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全局,关乎3500万山西人民的富裕幸福。在全面小康方面,我省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每年往前赶一个百分点,2016年才能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走出发展新路方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创造出一套科学的制度和发展模式。

古语说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完成这两件大事,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大局意识、整体观念。当前,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目光短浅、视域狭窄者有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者有之,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一事当先,先为自己打算,从眼前利益、小团体利益、本地本部门利益出发,干了一些有损于两件大事这个战略全局的事情,比如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者,寅吃卯粮、竭泽而渔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者,都是同战略全局背道而驰的。

我省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胸怀战略全局、围绕战略全局、服务战略全局,在战略全局下行动,把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两件大事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如果这两件大事办成了、办好了,山西的面貌、山西人民的面貌,就会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牢记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就是“七个新”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山西的主要标志。一是经济总量有新提升,到2016年,我省的GDP再翻一番,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再翻一番,超过4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发展有新体系,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区域发展有新格局,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四是民生福祉有新水准,到2016年,我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达到3万元以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万元以上,各种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五是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六是生态环保有新局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七是发展环境有新气象,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创业环境、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这些战略目标,是经过认真核算、反复论证的,需要我们跳起来摘桃子,经过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所以说这是一个既鼓舞人心又实事求是的战略目标。实现了这个战略目标,山西就不再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就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将成为山西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目标就是旗帜,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责任。科学的战略目标具有把脉定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统领全局的巨大作用。但我们注意到,不少领导同志在对待战略目标上有许多不正确的倾向。有的认为战略目标是虚的,无关紧要,只要做好当下的事就行;有的认为战略目标是空想,无法实现,只要往前走着就行。这些倾向在削弱着战略目标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只有时刻牢记“七新”目标,紧紧围绕“七新”目标,才能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征程中不迷失、不走偏、不懈怠、不犯错,在战略目标的鼓舞和感召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向着目标奋勇前进。

抢抓战略机遇

战略机遇就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这是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试验区,客观上将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使我省具有了新特区的功能和定位。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能否抢抓这一战略机遇,创造性地做好综改试验区建设,关系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全局,关系到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是由山西的资源禀赋决定的,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曾也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长期看,它给山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是全方位、系统性的,不仅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形,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安全形势严峻,而且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兼顾地抓好综改试验区建设。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当前应当重点在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客观地讲,近百年的挖煤历史特别是近30年的强力度挖煤,山西已经形成了资源型经济的文化或者叫煤炭文化。煤炭思维、煤炭观念、煤炭价值、煤炭理念已根深蒂固。我们必须下功夫打破煤炭文化的束缚,让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价值不断地深入人心,彻底改变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型经济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二是在推进改革上求突破。改革是我们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会出现生机和活力,哪里的改革走在了前头,哪里就是一片新的天地,改革的力度、改革的深度、改革的有效度已成为衡量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我们山西今天之所以还比较落后,说到底是改革的落后。现在,改革的思想条件、政策环境、利益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畏惧改革的借口。我们必须以敢为天下先的胆气、智慧和魄力,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加快改革,以科学的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三是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综改试验区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在项目建设上。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转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特别是要抓好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非常之力、非常之为、非常之法推进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投产。今年,我省的“项目落地年”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稳增长、促转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项目是关系综改试验区建设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决定性的工作,在推进项目工作时必须把系统规划和分别实施相结合,把科学理性同干事激情相结合,把前瞻蓝图同当前落实相结合。

总之,我们决不能丧失历史给我们山西的这一战略机遇。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这一战略机遇,通过综改试验区建设,使山西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突出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就是“四化”,即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要求我们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山西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这里一个创新性的亮点就是鲜明地提出了工业新型化的“五率”要求和标准,即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求我们做好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好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抓好扶贫工作,目的是要确保农民收入翻番。在市域城镇化方面,要求我们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大城市、小城市、县城和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率,努力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格局。在城乡生态化方面,就是要大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改变我省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

“四化”战略重点,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着眼于科技创新驱动,抓住了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和要害。两年来,“四化”建设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当前,我们要紧密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更加突出这个战略重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完善和落实这个战略重点,充分发展战略重点在全局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

构筑战略灵魂

战略灵魂就是山西的先进文化,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论述了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任务。我们要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构筑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灵魂。

有人说,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十年看的是经济,五十年看的是制度,一百年看的是文化,很有道理。近年来,我省在文化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要清醒地看到,文化发展同我省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称,发展先进文化、构筑战略灵魂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以雄大的气魄、有力的举措打造文化高地,构筑战略灵魂。

当前,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灵魂和载体的关系。有“体”无“魂”,文化产品就没了生命,只是一具僵尸;有“魂”无“体”,文化就是孤魂野鬼,价值难以实现。必须将“魂”与“体”看做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决杜绝丧魂落魄、魂不附体的错误现象。二是资源和产业的关系。我省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当然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因为文化资源作为公共资源,谁都可以用,它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意、是科技、是人才。这就是美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却是世界第一文化强国的原因所在,也是深圳只有三十多年历史却是我国重要文化强市的原因所在。然而,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失去信心,看不到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的我省文化发展的“五大战略”即大作品表现、大景点支撑、大集团动作、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就是一个立足山西实际、彰显山西优势的科学战略思路。它突出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为我们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为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找到了现实平台。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把“五大战略”的要求落到实处,到2016年就一定能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心系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就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我们要结合省第十次党代会对民生问题的部署,按照十八大的精神要求,创造性地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营造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要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要加快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所有从业人员;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要做好医疗卫生工作,到2016年,要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力争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能否心系战略目的,是政治立场问题、价值导向问题、发展动力问题、成败得失问题。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创优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就是要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省委书记袁纯清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吸引更多有利于转型的生产要素进入山西,重视资源的交换价值,利用地下地上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省份的联系与合作,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在硬环境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省城十大标志性建筑已基本建成,山西的高速公路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通信网络等硬件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还很大,还要努力加强。在软环境方面,我们这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问题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环境令人担忧,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必须以坚决有力的措施,搞好我们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文化环境等。

强化战略保障

战略保障就是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就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走“文革”中践踏民主的老路,也不走西方民主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设“法治山西”,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在党的建设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当前,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山西实际,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着力破解战略保障中的突出矛盾和难题,以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的丰硕成果,为转型跨越发展保驾护航。(尹天五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分享到:
(责编:张湘忆(实习)、朱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