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对话十八大代表:谈诗词问民生“有板有眼”--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小记者对话十八大代表:谈诗词问民生“有板有眼”

2012年11月10日23: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孙露源(右)和她的小伙伴  人民网记者 赵岍 摄
孙露源(右)和她的小伙伴  人民网记者 赵岍 摄

人民网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罗旭 赵岍)《中国少年报》今年派出北京和平里第九小学六年级学生孙露源和她的小伙伴采访十八大,无论是在大会堂还是在代表驻地,处处活跃着小记者们的身影。

11月8日晚,小记者们在北京代表团驻地参与集体采访十八大代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孩子们,你们优先。”于丹把提问的机会优先给了小记者们。

“我们平时在早自习的时候都要背论语,您曾经说过小学生可以不用背,我想知道到底需不需要背呢?”听了孙露源的提问,于丹笑着回答,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其实人在小时候记忆力非常好,背下来之后长大了慢慢理解当然是好,“既然早自习安排了你们就背吧。”

“我们平时会学一些古诗词,有的同学觉得有些枯燥,觉得在生活中运用不到,您小时候爱不爱学习古诗词呢?”孙露源问。

“古诗词是一定要背的,为什么呢,因为诗词中有中国人的节奏,古诗词给你的有时候是一种意境,如果学进去以后就不会觉得枯燥了。”于丹还耐心地询问了小记者们现在学习的古诗词情况。

两个小记者异口同声地背诵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于丹把这首诗重新断句背了一遍,就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并解释给小记者说,这样长长短短的跌宕就叫词,于丹诗意的讲解让小记者们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其他“大”记者们也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在11月9日下午的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小记者与部长对话的“有板有眼”更是让“大”记者们刮目相看。

孙露源得到提问的机会后说:“前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些学校午餐安全事件。有的学生喝了学校营养餐的牛奶后食物中毒,有的学生吃了食堂做的豆包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的症状。我们中小学生现在多数都在学校吃午饭,怎么才能让我们吃得安全放心呢?另外,我也爱吃零食,但我现在不敢吃零食了。因为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很多食品都出了问题。有的食品检查出来细菌超标了,有的食品检查出来色素超标了。这样的食品为什么能卖呢?我们怎么才能吃到放心的食品?”

孙露源的“现身说法”把现场的人们都逗笑了。马凯指定教育部长袁贵仁回答提问。

“首先谢谢你对这个问题的提出。这个问题应当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

袁贵仁说,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努力地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特别是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实施了西部农村地区营养餐计划,一共涉及2600万学生。这项工程非常浩大,从食品采购到食堂建设再到食品加工和发放,应当说总体来说现在是好的。但确实有刚才说到的这种情况,有些地方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我们对每个环节都加强了制度建设,制定了几十项细节管理规定,管理细致到这个食品谁采购的、这个食堂谁负责的、这个食品谁发放的,也制定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制度。各学校和各级政府都花了很多功夫。我们会继续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确保安全。

袁贵仁承诺说,“我们教育部门会和卫生部门、质检部门、食品安全部门一起,把你说的这件事情,这件关乎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事情,做深、做好、做细。谢谢你!”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高巍、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