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蕾
当电视问政成常态
□ 梅明蕾
我知道上周几乎每晚,不少人都猫在电视机前,观摩一年两度的电视问政。记忆中,武汉的这档“节目”已进行了四五年,共计七八次,算下来总有三四十场。说电视问政已成这城市的常态,也恰如其分。
电视问政收视率高,应合了节目举办的初衷。要的就是强力传播、民众关注,以这种方式,将压力传导至官员令其转变为动力,也疏通了市民知情、议政和参与的渠道。
电视问政坚持问题导向,但除非与问题直接相关,现场嘉宾乃至许多电视观众更感兴趣的还是官员们的表现,看他们对主持人所提问题的了解程度,听他们对民众诉求如何应对,甚至也包括对官员风度、口才、仪态等的全面审视。电视问政是对官员素质的全面考验,作为一个“秀”场,主角正是现场的各级官员。
既是“秀”场,官员的即兴表现在现场评分中自然占有相当权重;但节目的问题导向,终归让他们的临场发挥成为其总体为政质量及水准的冰山一角。“表演”(并无贬义)在场内,功夫在场外,明白人都清楚这个道理。涉及问题少的官员可能少了些临场表现的机会,问题多的辖区领导应答得再从容,也显得穷于应对、捉襟见肘。毕竟,在这样的场合,言多必失是硬道理。
电视直播也是一个放大器,官员的长处和不足都不随个人意志被放大,甚至其内心活动都会被容易洞穿。因此我们每每会对那些话说得虽不是太漂亮,但看得出是充满诚意、工作蛮拼的干部寄以同情之理解;同时对那些言不由衷的、甚至还照本宣科的大言、套话顿生厌恶之情。民心不可欺。都是面对麦克风说话,但你心里到底放的是谁(上级领导还是辖区民众),我以为,大家一定看得清。
就在上周六的午饭时间,我无意间看到某区区委书记带着一干人穿行在管理较差的一处城乡接合部。我得知该书记是晚将被问政。我宁愿相信他日常工作的勤勉,但“拼”到如此地步,应与问政有关。事实上,正是由于电视问政,几十年未能解决的难题被破解;平日里熟视无睹的乱相此时变得触目惊心。
从效果看,电视问政有如一剂疗治懒政、庸政的良药。分析这药的“配方”,不外公开、监督、反馈的循环。说到底,则是由新的执政理念翻出的新“花色”。电视问政成为常态,意味着新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入“官”心和民心。有如消费者盼着“天天都是3·15”,老百姓未尝不期望“天天都有电视问政”。这么大的城市,问题多不足为怪。要害是为政者不能失去监督。这一点,走到哪儿都一样。就此而言,官员也将电视问政当作寻常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