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遏制公款吃喝需从根源上下功夫

常祖华

2014年05月16日10: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公款吃喝一直是广受诟病的贪腐问题之一,也是群众最常见、最反感的“不良作风”。随着十八大以后反腐的持续深入和八项规定等制度规定的出台,曾经一年吃掉3000亿的官场饭局不复存在,但在一些地方公款吃喝却穿上了“隐身衣”存在在各式各样的“新战场”,还是未能根除。笔者以为,遏制公款吃喝还需从根源上下功夫。

要从制度完善上下功夫,破除“滋生源”。制度是滋生土壤,严且科学的制度就如良田沃土,能够长出茁壮的作物;宽且疏漏的制度就如“富营养”土地,看似肥沃有料,却只能培育出残败作物。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腐败问题很大程度是制度缺失的“温床”造成的。事实证明,好的制度能够遏制住公款吃喝,比如在俄罗斯,繁琐而复杂的报销程序会让公款吃喝“望而却步”,在欧美公款消费的透明让公款吃喝“如履薄冰”。我国将接待费纳入财政预算,让部分党员干部为公款吃喝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相对缺乏的审计、监管制度又让部分党员干部公款吃喝肆无忌惮。因此,遏制公款吃喝首先要从制度上将其“将死”。在完善预算、监管上下功夫,同时建立节约激励机制,从“温床”中扼杀“滋生源”,让党员干部贪不了,公款吃喝行不通。

要从干部自身上下功夫,解决“主观源”。主观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党员干部,只有主观上方向正确,才能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廉洁观”。近年来,不少党员干部逐渐习惯了以酒肉会友、以酒搞接待,习惯了胡吃海喝和山珍海味,社会上还流传着“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的歪说,甚至出现了喝死人的新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主观上被官场“酒肉文化”所侵蚀,逐渐在吃喝中迷失,最初的不安变成了“吃喝接待是生产力”的心安理得,变得开始讲排场、讲面子,甚至将公款吃喝逐渐作为一种权利交换的公关需要和同事之间联络感情、上下级之间拉拢关系的重要方式。警醒我们要从干部的主观源上遏制公款吃喝,摆脱“教育培训”是虚功无用的想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和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主观上不想公款吃喝。

要从监督监管上下功夫,杜绝“客观源”。“滋生源”和“主观源”的问题解决好并不能实现最佳效果,毕竟客观大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影响很多。如果“公款吃请”成为了一种客观大环境背景,“大家都在公款吃喝,我不搞别人就会觉得我另类”“别人在吃请中得到领导赏识,获得提拔,我依旧在原地不动”等思想就会逐渐让党员干部迷失,最终“妥协”效仿。因此,遏制公款吃请还需要在监督监管上下功夫,要从立法和透明程度上做细做实,从而堵住“公款吃喝”之路,比如不能只规定“四菜一汤”,要规定详细餐标,明确价格范围,要防止变相的“高价饭”,防止隐蔽的高档“五星级”;再比如要将公务接待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公款吃喝的菜单及参与人进行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也要加强对公款吃喝等接待费的审计和审查,让公款吃喝在公众的监督和关注之下回到“为公、节约”的轨道,让党员干部不敢再搞奢靡浪费的公款吃喝腐败。

正所谓,治标更需治本,要想遏制住公款吃喝,有“四菜一汤”的标准和“约法三章”的承诺之外,更需要将完善制度作为保障,强化主观教育作为突破和杜绝客观环境影响作为难点来进行全方面治疗。唯有如此,“公款吃喝”才会得以“除根”,才不会让喝酒致死的闹剧再上演,才不会再让干部伤肝伤胃,群众伤心失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