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主任孟學農,曾先后在北京市市長、山西省省長任上兩度引咎辭職。日前,記者問他:“你在政治上很重要的時刻,抱負卻沒有得到施展,你會覺得遺憾嗎?”孟學農回答:“沒什麼遺憾。隻要心裡裝著事業,裝著群眾,盡心盡力地努力工作。說遺憾呢,那是把個人的升遷看得太重。”(據3月5日《南京日報》)
與共和國同齡的孟學農,今年已屆65歲。11年前,他出任北京市市長僅3個月,就因為處置“非典”疫情不力,自請辭去市長職務﹔6年前,他復出擔任山西省省長僅8個月,又因為襄汾尾礦庫潰壩事故再度引咎辭職。在市長省長位子上起起又落落,很多人為他感慨惋惜,而他自己則以“輕個人進退,重社稷民生”的胸懷泰然處之,堪為領導干部為官從政的一面鏡子。
領導干部無論官大官小,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是人民公仆,這是對黨的“官員”的最基本的定位。職位雖有高低之分,卻無貴賤之別,說到底,它只是服務群眾的一個平台、一種資源。干部不論是什麼級別、在什麼崗位,都有施展才華的舞台,都可以大有作為。明白了這一點,又何必在意“官升則榮、官降則辱”呢?
當然,“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生在世,追求進步、向往成功本是常情常理,也是常態。一個干部,誰都希望能上更高的台階、挑更重的擔子、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但是,在干部職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夠走上重要崗位的終究是少數,沒有必要為了進步而不惜代價,收放自如才是明智之舉。
據資料記載,1996年春,12名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者死於暴風雪,而當時另一位登山者瑞典的克洛普卻保住了性命,因為他在距峰頂僅剩300英尺時毅然轉身下山了。對於克洛普來說,登頂對他意味著很多東西,如果能成功,就將刷新不攜帶氧氣攀登珠峰的世界紀錄,擁有更多的鮮花、掌聲和廣告收入。但克洛普停步在離珠峰頂近在咫尺之處,無功而返。本來再用45分鐘,他就能夠到達峰頂,只是那樣就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時限。那次遇難的12名登山者中大多登上了峰頂,遺憾的是,他們都錯過了安全返回的時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會淡定,善待得失,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茫茫塵世,一盤大棋,每個人好比一顆各就各位的棋子,倘若不安其位,必然會被淘汰出局。黨員干部應該客觀地估價自己,准確地定位自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畢竟,該得的終會得到,不該得的也爭不到,爭到了也會丟掉。前不久,中組部通報了3起行賄買官案件,涉案的99人都受到了降職、免職等不同形式的處罰,其中12人被判刑。他們在名位面前把持不住私欲,既破壞了選人用人風氣,也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衡山南岳大廟的古戲台上有幅對聯:“凡事莫當前看戲不如聽戲樂,為人須顧后上台終有下台時”,道出了人生的哲理。心胸狹窄的人,世界也是狹窄的﹔心地寬廣的人,世界也是寬廣的。保持豁然達觀的心境,就不會為一時職務的升降、利益的得失而平添煩惱。
相關專題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