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語文課本緣何也愛玩“穿越”

文白石

2013年12月18日15: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唐明宗時期開始才有的靠背椅子,被魏文帝曹丕垂足而坐﹔西漢武帝時才從西域傳入內地的葡萄,被戰國初年的年輕女性以托盤盛放……日前,安陽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劉朴兵研究發現,人教版小學一至六年級各冊語文課本裡,都存在配圖史實細節錯誤。其中,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錯誤出現10處,四年級下冊有9處錯誤。(12月18日《大河報》)

“首因效應”告訴我們,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顯著影響。如果形成先入為主的錯誤印象,以后糾正將極為困難。於學生而言,諸如語文課本等基礎教材顯然就是形成這種“第一印象”的重要來源,其影響非一般出版物所能比肩,其內容會被學生不假思索接受下來,成為他們認知世界的起點和原點。

因此,語文課本應該精益求精,確保“零錯誤”。而相對文字來說,圖片更為直觀,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有“硬傷”。小學語文課本出現常識性配圖史實錯誤,這些“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的“穿越圖”,帶給學生的將是難以抹去的錯誤印象。如果教材都以訛傳訛,讓孩子們到哪裡尋找知識的權威來源,如何養成嚴謹學風、專業精神?

究竟是什麼讓語文課本插圖也玩起了“穿越”?直接的原因是,編撰者水平不夠或者不嚴謹。對於教科書,少出錯、不出錯應該是編輯出版者的自覺。曾長期服務中華書局的左舜生在回顧編輯經歷時曾說:“一本書經過七次校對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經過三個人過目。”我國出版物質量管理也規定,圖書必須經過“三校一讀”才能付印,語文課本等教材要求尤甚。然而,教材還是留下了這麼多“遺憾”,編撰者的水平和嚴謹何在?

追根溯源,“穿越”的症結還在於教材的壟斷——從編撰、審訂,到出版、發行,均由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辦,脫離了大眾監督。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力量很難參與教材的編寫、發行,以形成有效的教材競爭﹔學校、教師、學生等教材的使用主體,也隻能被動接受,不能自主選擇。凡壟斷必然會產生“質次價高”的問題,語文課本玩“穿越”也就不復為怪。

准確嚴謹是教材的生命,教材出錯絕不是小事。隻有當學子們捧讀著編校精細的教材時,才能在白紙上繪上精彩的圖案,才會受到科學精神的熏染,培養起嚴謹求實的態度。如何避免教材玩“穿越”,考驗著編撰者的責任與良心,亦檢驗著教材管理制度的創新與完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文白石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