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跃马横枪驱日寇 抛头洒血沃中华

——走进四川宜宾赵一曼故居

张建兵

2025年11月19日08:24    来源:学习时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在铭记历史的时刻不免想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取义,涓涓细流汇聚起伟大抗战力量,革命英雄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代表,9月,我带着崇敬之情走访了赵一曼故居。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直到1926年,她都工作生活在这片地区,在这里接受了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妇女解放同盟,开办了女子夜校,带领青年学生开展了革命运动,1926年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便离开宜宾地区赴武汉读书。

赵一曼故居坐落在白花镇的一曼村,这个村旧称伯阳嘴村,后来改为一曼村,这个在今天看来工作生活极为便利的地方,20世纪初却是较为闭塞、落后的区域,但就是在这个偏远地区,酝酿出了革命的星火。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庄园,院内设有堂屋、东西厢房、耳房、南房等诸多房间,故居旁边种有桢楠、桂园等多种树木。故居整体规模不算太大,只有2000多平方米,但土木建筑传统、悬山式的结构样式、砖石路基以及“四合院”式布局等,都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

故居堂屋上刻有“赵一曼故居”五个大字,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壮丽青春跃马横枪驱日寇”,下联是“峥嵘岁月抛头洒血沃中华”,这是对赵一曼一生革命事迹的高度概括。堂屋复原了川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祭祖场景,中间摆放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左右两边摆放着桌椅、茶几。正房左边是书房,右边是起居室、卧室,复原了赵一曼父母和赵一曼的生活起居场景。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自学中医,经营着一家药铺,平时为乡邻看病,家境整体还算殷实,所以故居两边的厢房原来主要用于看病就医、私塾教育、长工居住等,目前东西厢房已改为赵一曼烈士革命事迹陈列馆,陈列着赵一曼的大量遗物、照片和文献资料,还辅以各种多媒体展示,生动展现了她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历程。

走进西厢房陈列展厅,一尊雪白色的赵一曼雕像映入眼帘,志气昂扬、英姿勃发。展厅陈列有赵一曼生平事迹和人生历程的叙述。第一篇章是“少年鸿志”,主要讲述了一个懵懂少年如何种下革命的种子、星火燎原的故事。早年的赵一曼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但在姐夫郑佑之的引导下接受了新学,展厅里面还陈列着郑佑之写给赵一曼的3封信,从怎么读书求学、如何与家人相处到如何从事革命工作、怎么看待人生,每一封信都充满着一个革命者、一个长辈对一个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正是在郑佑之的积极引导下,赵一曼用柴刀砍掉了裹脚布、用剪刀剪掉了绾髻,表明她与旧社会的决裂,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

第二篇章是“搏风击浪”,主要讲述了赵一曼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主要经历。1926年12月,赵一曼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离开宜宾赴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深造,在这里她接受了严格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还参加了反击夏斗寅叛军的军事行动,这是赵一曼第一次参加实战,为她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随着大革命失败,赵一曼也离开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深造,在这里她与同学陈达邦相爱并结婚。1928年,还在怀孕期间的赵一曼接到了组织任务,她毅然辞别丈夫回到国内开展革命工作。1931年,赵一曼又接到奔赴东北抗日前线的任务,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她把儿子交给亲人寄养。展厅里陈列着一张照片,是赵一曼奔赴东北前与儿子“宁儿”的唯一合影,此时孩子只有一岁多,自此母子再也没有相见。

第三篇章是“抗日忠魂”,主要是讲述了赵一曼英勇抗日及受伤被俘壮烈牺牲的事迹。赵一曼来到东北抗日前线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全力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展厅陈列着赵一曼在这期间的自作诗《滨江述怀》,开头便是:“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展现了一个青年女革命者豪气干云的气魄和精神。在随后的珠河抗战中她不幸受伤被俘,敌人用残忍手段对赵一曼施以酷刑,但她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宁死不屈,最终在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

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诵读了一封家书,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这封家书正是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宁儿”的绝笔信,就在故居展厅里陈列。信的开端是:“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位母亲的临终牵挂和深情眷恋。信中结尾还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信是在刑车上草草写就的,只有100多个字,字迹虽然较为潦草,却承载着千钧重量,展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儿子的殷切期盼。

虽然这封信写于1936年,但中间由于各种原因,收件人直到1956年才见到这封信,“宁儿”陈掖贤时隔20年读完这封信后,极为震撼、痛苦不已,并用钢针在手臂上刺下“赵一曼”三个字,表达继承母愿、奋斗报国的志向。展厅设计了一幅母子跨越时空的场景,一边是赵一曼手和脚戴着沉重的镣铐写最后遗言的场景,一边是儿子陈掖贤坐在书桌前阅读书信的场景,并配以视频播放最后的遗言,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母爱和深情。

展厅第四篇章是“凛烈千秋”,主要陈列了朱德、董必武、宋庆龄、陈毅、聂荣臻、郭沫若、张爱萍等对赵一曼烈士的赞誉。除了正房和厢房外,故居内还有功名柱、杀猪台、碾槽、读书石等多个点位,每个点位都融入了赵一曼元素,讲述了赵一曼少年时期的励志故事。故居还通过“一曼廊”与坤泰广场相连,周边建有浮雕文化墙、纪念碑林等,与赵一曼故居一起组成系统的革命教育基地。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走出故居,山林幽静、绿荫盎然,人民生活幸福安居、百业兴盛,这是赵一曼等革命先辈们奋斗的结果,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拼搏奋进、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