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苏北抗日根据地——

“发展华中”的战略枢纽

王勃涵 于奇慧 周 一

2025年11月06日08:26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苏北抗日根据地东濒黄海,西至京杭大运河,南临淮安、盐城一线,北至陇海铁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该根据地逐渐形成北部的淮海和南部的盐阜两个主要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该根据地不仅与新四军创建的苏中、淮北、淮南根据地相邻,也在北线同八路军创建的山东根据地相接,是党领导的两大武装力量在华中地区的接合部,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1939年4月,为进一步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南下苏皖边区,并逐步深入到苏北淮海地区,拉开了两军协力、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顺势分兵,开辟根据地

八路军部队挺进苏北,从兵力布势上看,经历了先合兵、后分兵的过程。就在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南下苏皖边区后不久,中共中央根据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示八路军总部“酌派一部兵力并地方工作干部去徐州东南宿县、灵璧一带地区活动”,以配合开辟淮北抗日阵地,与东侧的苏北地区互相策应。按照这一指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于1940年5月底挺进至宿县东北的张山、柏山地区,初步开辟部分抗日阵地,并以1个大队合编进入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两支队伍共同由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主要担负开辟安徽、江苏两省陇海路以南地区根据地的任务。

几乎就在同时,为增强华中地区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第344旅等主力由晋东南出发,长驱数百公里,穿过冀鲁豫边区南下华中,并于6月初与新四军第6支队会师。随后,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担任司令员,黄克诚担任政治委员。此次合编的意义不仅在于番号、建制、兵力的聚拢,更在于畅通了华北与华中、八路军与新四军、党中央与中共中央中原局之间的联络,为今后我军在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实施较大范围的战略机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0年7月,皖东北的抗战形势发生变化。国民党顽军韩德勤等部不断挑起摩擦,企图夺占我军在淮北、苏北等地已开辟的抗日阵地。结合这一斗争形势,中共中央中原局果断决定,以津浦路为分界线,分别整编在淮河以北路东、路西的所有武装力量,以统一行动、便于指挥,并抽调部分主力东进苏北,增强该地区部队的作战实力。1940年8月中旬,八路军第4纵队分兵一部,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等共同组建八路军第5纵队,由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及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以黄克诚为书记的苏皖军政委员会,执行向东发展的战略任务。

组建之后,八路军第5纵队转战在淮海地区,先后建立泗阳、淮阴、涟水、沭阳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10月,纵队主力南下增援新四军,接连突破敌人数道防线,与新四军并肩战斗,夺占阜宁、盐城等地。至此,苏北地区的淮海、盐阜两大区均已建立比较稳定的抗日民主政权,苏北抗日根据地就此形成。

军民齐心,粉碎敌“扫荡”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由黄克诚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继续坚守苏北抗日根据地,并担负机动作战任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转向“占领区”,通过频繁“梳篦”“扫荡”压缩我军生存空间,巩固其在这些地区的统治。1941至1942年间,苏北抗日根据地进入艰难阶段。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根据地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区党委,并于12月成立苏北军区,由黄克诚担任书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形成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体制,为发动全区力量反“扫荡”奠定基础。

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作战计划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以优势兵力消灭我军在淮海地区的机关和部队,并驱逐国民党军;第二步以淮海地区为进攻出发阵地,缩小对盐阜地区的包围圈,以南北对进的方式将我军彻底消灭于黄海之滨。为达成此计划,日军从河南开封等地抽调华北方面军主力参战,并加强海上巡逻力量。

1942年11月14日,日伪军开始“扫荡”淮海地区。战斗伊始,大部敌军便从淮阴、泗阳、沭阳等地出发,直扑我军分区机关所在地。在判明敌军来意后,新四军第3师驻淮海部队决定避免和敌军主力决战,保存有生力量,以地方武装、民兵配合部分主力的形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疲惫、消耗敌人。按照这样的部署,军分区机关带部分主力快速转移,其余部队化整为零,组织便衣小分队,在群众支援下频繁袭击日伪军新设据点,截击分散之敌。仅1个月后,来袭日伪军便精疲力竭,大部退回原驻地。

1943年2月上旬,日伪军以更大规模兵力“扫荡”盐阜地区。为沉重打击侵略者,彻底粉碎其消灭我抗日根据地的企图,新四军第3师确定内外配合的两线反“扫荡”部署。在内线,由副司令员张爱萍率5个主力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守盐阜地区;在外线,由司令员黄克诚率剩余主力转战盐城以东地区,另派1个旅转移至淮海地区,两部力量从东、北两面策应盐阜地区作战。

由于敌军来势汹汹,我军主力多分散作战,以连、排为单位,利用水网、湖泊等地形优势,采取麻雀战术与敌人周旋。根据地群众也积极加入战斗,以“村村抵抗,到处放枪”为原则,不断袭扰敌军,并破坏其后方交通补给线路。战至3月中旬,敌军攻势趋于减弱,第3师部队开始组织全面反击,先后在刘老庄、单家港、陈集、八滩、钦工镇等处消灭日伪军数百人,最终取得这场长达50余天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拔除钉子,攻克阜宁城

1945年春季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同盟国军队在各条战线上相继击败对手,战争朝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飞速发展。有鉴于此,中共中央明确指示,要“削弱敌寇,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新四军军部也指示各师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准备迎接战略反攻的到来。

此时,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经过多年艰苦战斗,不仅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还在打击敌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攻打中、小城市的战斗经验。为扩大解放区并进一步锻炼部队,新四军第3师经过研究,决心攻打敌军长期占据的阜宁城,拔掉这颗敌人在我方内部安插已久的“钉子”。

驻守阜宁城的是敌伪第2方面军第5军,他们自接防后就在城外周边修建多个据点,每个据点都筑有围墙、水圩和炮楼,并凭借原有的护城河布设铁丝网等障碍物。第5军军长王清翰对阜宁城防信心满满,吹嘘这里“固若金汤,万无一失”,甚至将自己的军部也全都设在城中。然而,伪军虽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官兵之间却离心离德,战斗力大打折扣。多数被从河北、山东、山西一带抓来的士兵根本无心应战。我军指挥员敏锐察觉这一有利情况,充分开展政治攻势,或将政治口号、俘虏政策放在小木架上,顺着护城河漂入城中进行宣传,或派一些从华北地区入伍的士兵,用方言进行喊话、劝敌投降。仅在战斗开始前,就有100余名敌军士兵出城投降,这对城内守军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1945年4月24日午夜,我军发起战斗。由于战前制订的进攻战斗计划强调使用炸药、火炮等武器,前线指挥员是铁匠出身的第3师参谋长洪学智,黄克诚称此战将是“火红锤子硬”。战斗打响后,部队官兵不仅充分落实计划要求,还保持着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仅用十几个小时,就消灭了敌人在城外的各个据点,守军只能龟缩在东西长3里、南北宽1里多的小城内。随后,洪学智决心趁敌人士气低迷之时迅速攻入城内,一鼓作气拿下阜宁城。25日15时,攻城部队采取中路突破、多点开花的战法,先将城中守军拦腰截断;再以步炮结合方式,逐条街道、逐个要点清除敌人。战至26日10时,伪军一部被歼,大部缴械投降。伪军军部于25日乘夜暗弃城南逃,沿途连遭我特务团及射阳、阜宁独立团伏击、包围,大部被截歼,残部逃往盐城。第3师乘胜收复盐阜公路沿线的大施庄、沟安墩、草堰口等伪军据点。战役至此结束。

攻克阜宁,不仅拔除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内的“钉子”,更丰富了我军开展城市攻坚,实施步兵、炮兵、工兵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极大提升了作战水平。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新四军第3师又发起两淮战役,接连攻克淮阴、淮安等苏北重镇,进一步扫清敌伪势力,使根据地全境获得解放。随后,这支在黄海之滨转战多年的功勋部队,奉命北上东北地区,继续在白山黑水之间作出新贡献。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