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红三村”烽火

孙现富

2025年10月03日08:35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鲁西南,菏泽曹县县城西北30公里处,坐落着3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刘岗、曹楼和伊庄。它们面积虽小,却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共鲁西南地委的机关驻地。这3个让敌人日夜难安的村子有一个共用的名字:红三村。

今年74岁的刘全义,是红三村的后人。他当过村医,是村里的文化人。这些年,他和村里的刘宪忠、刘金玉等人,经常往返于苏鲁豫皖四省之间,收集整理红三村的抗战历史。

初秋的午后,燥热依旧。伫立在“红三村保卫战”雕塑前,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1938年11月,曹县沦陷,中共曹县县委转移到刘岗村。很快,这里就成为曹县乃至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刘岗、曹楼、伊庄,3个村子相距不过二三里路,在地图上,呈“品”字排列。为打击敌人、守住村子,红三村的老百姓将旧寨的壕沟挖了一丈多深,还加高了寨墙。3个村子之间设有专门的交通沟。日伪军数次“大扫荡”在此遇阻,红三村成了敌人的眼中钉。

鲁西南是冀鲁豫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威胁着陇海路上的敌人据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0年秋,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主力奉命奔赴黄河以北战场。根据地只留有地委机关和县委领导的游击大队,总兵力200余人。日伪军趁机纠集重兵,妄图挤掉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敌人的疯狂围攻中,大片根据地失守。红三村成了根据地最后的希望。抗日军民坚信,只要中共鲁西南地委还在,就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一定能够取得斗争胜利。

得知敌人进犯根据地,红三村百姓情绪激昂:“誓死保卫根据地”“让那帮狗东西有来无回!”刘岗村很快组建起300多人的战斗队,还在街中心的广场上举行了“保卫红三村誓师大会”。曹楼、伊庄也不甘落后,男女老少齐上阵,成年男子组成战斗队,六七十岁的老人组成巡逻队。

妇救会主任向毕卿向村党支部请战:“刘岗村的妇女也不是好欺负的,男的没有了,女的顶上!只要还有一个活人,敌人就别想在这里伸腿。”儿童团长李学忠代表儿童团员表示:“站岗、放哨、查汉奸、抓坏蛋,绝不让一个坏人混入红三村。”村民没有枪支,就拿起长矛、大刀、铁叉等当武器。思想进步的富裕户还主动捐出粮食、棉花、衣服,全力支持军民打鬼子、除汉奸。

10月的一个凌晨,敌人趁着夜色向曹楼逼近。放哨的村民发现后,立即拉响警报,铜锣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守卫在寨墙上的军民迅速投入战斗。一时间,步枪、土枪密集射向敌群;手榴弹、石头等纷纷扔向敌人。“一村有情况,各村齐支援。”伊庄战斗队从背后向敌人发起进攻。敌人腹背受击,不敢恋战,落荒而逃。红三村保卫战第一仗旗开得胜,极大鼓舞了村民的必胜信心。这一仗,毙敌200余人,缴获枪支170余支,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个月后,敌人再次来犯,叫嚣着要踏平红三村。得到情报后,地委决定改变打法,把敌人放进村里,来个“关门打狗”。清晨,敌人趁着村民去地里干农活、守寨队员换岗之际,对曹楼发起突然进攻。

见寨门大开,村内没有动静,敌人以为老百姓被打怕了,于是一窝蜂冲进村里。然而,他们不知已经钻进了军民设好的“口袋”里。埋伏在房顶、墙后的民兵一齐开火,土炮土枪响成一片,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遭到重击的敌人纷纷夺路而逃。撤出后的敌人稍作调整,准备再次反扑,却听到背后传来密集的枪声。

原来,刘岗村的增援队伍上来,抄了敌人后路。“冲啊,不要放跑一个敌人!”呐喊声、枪炮声响起,敌阵一片混乱。此时,逃窜的敌人又跑进了伊庄的埋伏圈。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民兵和村民,与敌人交上了火。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丢下大量枪支弹药和尸体,慌忙逃窜。

敌人两次攻打红三村都损失惨重,这极大提振了军民的战斗士气。1940年12月,日伪汉奸头子王子魁纠集其他反动队伍,再次围攻红三村。经过4个多月的坚守和战斗,此时的红三村出现不少战斗减员,加之长期被敌人封锁,弹药、粮食、药品也出现了严重短缺。

鲁西南地委武装部长宋励华得到情报后,立即作出部署:将游击分队和刘岗村的民兵分为3个战斗小组,在红三村附近的杨集村同时开枪射击,制造包围敌人的声势。日伪汉奸头子听到密集的枪声后,害怕再被包围,赶紧带着队伍逃跑了。

日子进入寒冬,红三村的处境更加艰难。缺少粮食,村民就节省下粮食留给能打仗的人吃。没有药品,不少伤病员得不到妥善医治,老中医刘存修利用中草药为伤员清创、缓解疼痛。困难没能让红三村屈服,因为军民们知道战斗是唯一的出路。就在红三村处境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主力部队两个团回到鲁西南,连续发起战斗,一举击溃了来犯的敌人。其他日伪顽军见状,不打自退。

寒冬远去,鲁西南根据地经历收缩、坚持战斗、打出去的艰苦卓绝斗争,迎来新一年的春天。

如今,在红三村抗日联防指挥部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清晰记录着那段军民众志成城、勇于斗争的光辉历史。

面对强敌,红三村军民在无山岳可依、无险要可据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书写了平原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在写给红三村人民的信中称赞道:“你们光荣的斗争、你们光荣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鲁西南人民的心中。”

经过艰苦战斗的磨炼和洗礼,鲁西南大地上,红三村的名字更加响亮。令人欣喜的是,村上还涌现出一大批抗日骨干积极分子,近30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记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三村有40多名热血男儿为国捐躯。

历史的硝烟渐渐远去,精神的丰碑高高耸立。如今的红三村不仅是一处红色地标,更成为鲁西南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地。

(责编:刘圆圆、温璐)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