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华
2025年09月28日08:31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80多年前,日军为摧毁中华民族抗战意志、实现其罪恶目的,对重庆实施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山城儿女在炮火中坚守,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创作长篇小说《重庆之眼》(重庆出版社),展现重庆人民的坚韧不屈与乐观精神,作家范稳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深入走访“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与见证人,获取了大量一手口述史料与历史文献。
因此,该部小说不仅深刻揭露了日军给山城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而且凸显了重庆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从而描画出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壮丽图景。
书中采用以史实支撑虚构的叙事手法,置人物微观史于大事件版图中,将虚构的故事脉络与真实的时间坐标深度交织,从而实现对战争创伤与个体命运的双重书写。
作者以沉郁而不失细腻的笔触,再现和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如故事冲突的高潮之一——“大隧道之殇”,便取材于1941年的“六五”隧道惨案。1941年6月5日,24架日机突然袭击重庆,投下上百枚炸弹和燃烧弹,使城区陷入一片火海。大批市民仓皇逃入防空隧洞。在较场口附近的防空隧道中,因拥挤、高温和严重缺氧而不幸丧生。
小说通过女主角蔺佩瑶和男主角刘云翔的视角,生动再现了隧道里的惨烈场景:“洞顶的瓦斯灯耗尽了最后一丝氧气,死一般的黑暗骤然降临,人们仿佛被活活封入了一口巨大的棺材……”小说情节与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内的史料相互呼应:“许多人横躺在地上,气息微弱……妇女和儿童的哭声、青壮年的惨叫声令人不寒而栗……”原本抽象的历史档案,在小说中化作一个个挣扎求生的血肉之躯。史实与文学巧妙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人间悲歌。
书中多次提及的“旧闻录”,进一步夯实了故事所依托的历史真实性——日军的持续轰炸导致重庆大量建筑化为瓦砾,众多平民惨遭不幸,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这些“旧闻录”汇集了当时《新华日报》《大公报》《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以及韩素音的《无鸟的夏天》等原始文献,构建了一个多维、多视角的复调叙事框架。这不仅为书中人物与情节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质感,也让原本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生动,赋予了其情感温度与人性的关怀。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有对战争创痛与民族苦难的重现,还有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交融、民族心理与人性幽微的探析。
小说以鲜活的人物群像为棱镜,折射出危难之下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救亡图景:无论是为抗战奔走呐喊的学子,还是倾囊支援前线的商贾;无论是顶着日机扫射拼死完成龙舟赛的船手,还是坚持“雾季公演”以激励抗战斗志的文化界人士……在一次次“疲劳轰炸”的考验下,这座城市始终未曾低下倔强的头颅。以至于狂妄宣称“一颗炸弹就能将重庆毁灭得干干净净”的日军也不得不颓然叹息:机翼下的这座城和这些人民,是难以征服的……
战争的罪恶与残酷,体现在对生命的无情杀戮、对家园的彻底摧毁,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撕裂上。书中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不仅限于血腥场面的直接描绘,更在于对那些因战争而破碎的家庭、消逝的梦想、扭曲的人性的深刻剖析。这种“小”与“大”的呼应,使得《重庆之眼》在艺术展现历史真实的同时,也传递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与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带领读者一同审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尽伤痛,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持有的态度与责任。
作品中,蔺佩瑶的昔日同学魏蓝,受中共南方局派遣,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期间屡次经历生死考验,却总能机智脱险。魏蓝曾对空军英雄刘云翔心生情愫,但在家国大义与现实困境面前,她理智地选择了退出,并引导刘云翔走向弃暗投明的救赎之路。这位年轻女共产党人的勇敢、机智与内心的光明磊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小说中不仅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文化名人老舍等,还塑造了众多源自现实原型的虚构角色,如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爱国知识分子陈教授、痛失妻儿的大轰炸幸存者张振贵、日本反战人士菊香、晚年反思战争非正义性的老兵川崎……这些承载着命运悲欢的个体,最终拼贴出历史的完整面容与人性的斑驳陆离。
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尽管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立场,但都以各自的方式坚守和践行着家国大义。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复杂性,引发对于战争根源、历史责任、人性尊严的深度思考与持续追问。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