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
本报记者 丁雅诵
2025年09月23日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战旗猎猎,铁流滚滚;战鹰呼啸,振翅长空。集体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况,令北京理工大学师生心潮澎湃。
看到一批批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和战略重器从天安门城楼前依次通过,不少师生热泪盈眶——既为大国利器的威武雄壮感到振奋,也为自己能够参与相关技术研发而倍感自豪。
“此次阅兵中,北理工深度参与了多个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核心装备研制工作,所研发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为新质战斗力跃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北理工科研院国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李岩说。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科技报国、矢志强军,一直是北理工的使命担当。
“国家所需,科研所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就是我们的最高追求。”北理工光电学院院长赵维谦立志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但科研创新之路,绝非坦途。“大约20年前,我国激光领域重大工程遇到一道关键考题:需要在无损状态下,精准检测一个部件的内壁三维轮廓。”赵维谦回忆道,“这个小部件只有不到一毫米,如果测量有误差,便会造成实验失败。”
“压力很大。”赵维谦坦言,“但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大工程的实验进程,我们必须去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带着这份决心,赵维谦和团队成员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攻关,不仅成功研制出相关测量仪器,还创造性提出激光差动共焦跨尺度精准定焦原理,实现了高端光学元件精密检测仪器的换道突破与跨代提升。
一流创新实践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优质资源。建新平台、汇新团队、担新项目、作新贡献,随着有组织科研的不断强化,高质量科研人才培育有了更加深厚的土壤。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座雷达基站矗立于广袤的田野中。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院几名博士生已连续3个月驻守在这里,他们的任务是通过雷达监测空中飞虫的迁飞活动。
雷达阵列以恒定速度旋转,发出一阵阵低频的嗡鸣声,不久便完成了一轮“巡天”扫描。据介绍,探虫雷达不仅能测出千米高空中单只昆虫的体长、体重、头部朝向和振翅幅度等参数,还能分辨昆虫类别。一旦虫群迁飞入境,系统便能及时发出预警,为实现超前预防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从内蒙古大草原到渤海之滨,再到云南澜沧江边,为了追寻飞虫的足迹,探虫雷达团队师生走遍了大江南北。
“虽然辛苦,但学生们收获很大。”在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胡程看来,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科研任务中,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磨炼本领、增长才干,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如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今年秋季学期伊始,新专业“低空技术与工程”100名本科新生顺利入学。
“低空经济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赛道,具有多领域交叉特征。”北理工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龙腾介绍,“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构建起学校、书院、学院、国家级科教平台、企业等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本科期间,学生将进入知名科研院所与头部低空企业实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约40%。”
近年来,北理工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增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着力培养多层次、跨学科交叉复合人才。下一步将持续开展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培养,厚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沃土,努力产出更多成果、培育更多人才。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3日 13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