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瑾
2025年09月11日08:34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枣强县位于河北东南,地势平坦,域内除索泸河两岸有少许沙丘外,别无高处,实为易攻难守之地。抗战时期,冀南军区机关及第六分区部队曾驻守于此。1942年,敌后抗战进入异常艰苦时期,日军以重兵反复“扫荡”我抗日根据地,仅枣强地区就先后遭敌大小合围“扫荡”数百次。
1942年9月12日拂晓,日军以41师团为骨干,纠集独立第7、8、9旅团及110师团一部共万余兵力,配以400余辆汽车、600余骑兵、8架飞机协同压境,对枣强以南、武城以北大片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与毁灭性“清剿”。因我预先准确获取敌情,冀南军区机关及第六分区主力及时转移至威县以南和故城地区,跳出敌包围圈,令敌扑空。据解放军档案馆馆藏第129师司令部《1942年作战材料》记载:“我机关及其他非战部队先机转移,而战斗部队则大量分遣结合群众进行全面之反‘扫荡’作战,使敌合击扑空,且遭我分遣部队之不断打击。”
敌人合围不成,又连遭打击,气急败坏兽性大发,将魔爪伸向对八路军去向只字不提的无辜群众。在大王均村以马拖、火烧、水溺、枪杀、铡刀铡等残忍手段,疯狂屠杀群众200余人,酿成令人切齿的“大王均惨案”。同时,组织搜剿队、清查户口队、抢粮队、清剿联络组等,在枣强各地杀人放火、捕捉壮丁,制造无人区。噩耗传来,军民悲愤,我军遂以滞留内线部队分散作战,牵制调动敌人;外线主力积极破敌交通,尾随袭扰敌军,乘敌后方空虚攻其据点。我内线反合击与外线主动进攻有机结合,10余天作战30余次,敌最终抵挡不住,无功而返,合围作战终告失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军正是准确把握敌情、我情,临机决策,果敢行动,才得以粉碎敌之“铁壁合围”。《1942年作战材料》记载,此次胜利“先决条件是严密的情报组织与顺畅的通信联络。由于分区平时组织了较健全的情报组织,特别是对敌‘扫荡’基地的内线侦察组织能够即时获得敌人纵深兵力的调动”,使我主力能够在敌包围圈尚未形成时,乘隙跳出。同时,“部队本身之直接侦察,特别是对机动方向的侦察布置严密,使部队在行动中亦能收到当前敌情报告,保证了指挥员对当前与全面敌情的了解,从而定下正确的决心,使敌人在枣南地区之大小合击统统扑空。”
战后,冀南军区通令嘉奖,称此次战役行动创造出冀南反合围胜利的光辉典范。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李达签署命令,“为交流与充实实战经验,特转令全师嘉奖冀南六分区,并将此次反‘扫荡’经验教训整理转发,望各研究发扬。”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