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

西行漫记 | “中国在战斗”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9月10日08: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原标题:第一位进入陕甘宁苏区的苏联记者罗曼·卡尔曼

“年轻的共产党领袖在窄小的窑洞里领导着这场伟大的战斗。”

——罗曼·卡尔曼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有一位来自苏联的纪录片摄影师罗曼·卡尔曼,他曾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深入中国战场,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记录了中国军民顽强不屈的英勇斗争。1941年,卡尔曼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撰写成《在华一年》。在书的扉页上,他郑重写下“谨以此书献给英雄的中国人民”,表达了对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的崇高敬意。

斯大林派来的摄影记者

罗曼·卡尔曼,全名罗曼·拉扎列维奇·卡尔曼,1906年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作家,因同情布尔什维克,1920年死于白军监狱。父亲去世后,卡尔曼拿起父亲的相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1936年到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西班牙内战现场,发回大量优秀的战地报道,并因此荣获一枚“红星勋章”。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驻军奋起抵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疯狂扩张,引起苏联的高度警惕。中国军队能否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能否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这些都是苏联领导层极为关切的问题。年轻且兼具丰富战地采访经验的卡尔曼,成为前往中国执行这一特殊使命的最佳人选。1938年8月3日,经斯大林批准,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派遣电影摄影师罗·拉·卡尔曼同志前往中国执行拍摄调查任务。

卡尔曼在中国战场拍摄

卡尔曼在中国战场拍摄

“中国在战斗”

1938年至1939年间,卡尔曼以苏联《消息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深入中国抗战前线进行拍摄报道,足迹遍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1个省份,行程两万五千公里。他亲历武汉保卫战、重庆大轰炸、第一次长沙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先后完成两部反映中国抗战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揭露了日寇的侵略行径,真实呈现了抗战初期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向苏联人民和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及八路军在抗日前线和后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1938年10月,卡尔曼拟赴前方战场及武汉拍摄,张郁廉(中国第一位女战地记者)担任同行翻译。此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为查照发给卡尔曼记者证等事宜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笺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38年10月,卡尔曼拟赴前方战场及武汉拍摄,张郁廉(中国第一位女战地记者)担任同行翻译。此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为查照发给卡尔曼记者证等事宜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笺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卡尔曼谈及自己在中国的拍摄经历时曾说:“在我近年来所有电影拍摄中,这次拍摄最为艰难和复杂。战争在这个陌生国家广袤大地上延伸。”“一座座小房子如同儿童们用纸牌搭的小屋一样熊熊燃烧。这样的小房子起火之后,用不了几分钟就垮塌。被大火吞噬的大街上,惊慌失措的人们穿梭奔忙,他们想从大火中救出点啥东西,从瓦砾下把烧死和受伤的人拖出来。”

撤离武汉途中,卡尔曼看到有序后撤的中国军队:“他们完全不像在撤退,士兵全副武装行进,并且保持着行军的队形。”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告诉卡尔曼:“我们从城里把所有东西都运出来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敌人的包围圈里把军队撤了出来。”周恩来强调,“我们要继续斗争,要重新调配自己的力量 ,把那些保持着战斗力的部队调往新的战场”。

卡尔曼手迹:1939年3月8日,卡尔曼写信给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请求准许将其所拍摄的中国粤桂两省新闻底片寄回苏联。(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卡尔曼手迹:1939年3月8日,卡尔曼写信给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请求准许将其所拍摄的中国粤桂两省新闻底片寄回苏联。(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一座抗日青年的城市”

1939年5月,卡尔曼自重庆来到延安,他被延安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积极抗战氛围所感染。卡尔曼写道:“延安没有一棵树。中国北方大自然的吝啬在这里展露得淋漓尽致。”即便如此,延安仍是中国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可以大胆地把延安称为一座青春城市,一座抗日青年的城市。青年们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小伙子和姑娘们搭着便车,或成群结队地步行去延安。他们知道艰苦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们,知道去延安的千里奔波和一年的学习仅仅是在华北战场、游击区和日军后方工作前的预备阶段。”

作为进入陕甘宁苏区的第一位苏联新闻记者,卡尔曼先后采访了林伯渠、罗瑞卿、冼星海等人,拍摄了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的庆祝活动和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情况,以及生动鲜活的延安军民生活画面。卡尔曼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人民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正在延安汇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5月25日晚,卡尔曼前往杨家岭拜访毛泽东。他观察到毛泽东的生活和工作都极为朴素,居住的“窑洞与延安青年学生住的其他几千孔窑洞毫无区别”。毛泽东向卡尔曼全面、精辟地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前途,深入谈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7月23日,纽约《星期日工人报》以《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家谈抗日战争问题》为题发表了卡尔曼的新闻电讯。

1939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翻译、转载了苏联《消息报》7月8日刊发的卡尔曼所撰《毛泽东会见记》。

1939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翻译、转载了苏联《消息报》7月8日刊发的卡尔曼所撰《毛泽东会见记》。

卡尔曼还记录了共产党领袖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他拍下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亲切交谈的场景。“毛泽东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农民们的脸上毫无惊讶的表情”,“他们简直像朋友一样跟毛泽东打招呼,停下来跟他说话”。卡尔曼由衷地感慨道:“现在,全体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力量团结在了一起。几千万人肩并肩地组成长城,为独立生存而展开斗争。”

卡尔曼拍摄的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交谈的经典照片

卡尔曼拍摄的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交谈的经典照片

在离开中国时,卡尔曼希望“有朝一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会在复兴的国家档案中找出这些影片来”。如他所盼,影片借由《西行漫记》档案图片展览的契机与中国观众见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胜利的中国人民正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铿锵迈进。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责编:刘圆圆、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