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制胜之“眼”——

敌后战场的开辟

2025年08月12日08:2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222

1937年深秋的五台山,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夜风呼啸,一盏马灯下,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的聂荣臻反复阅读一份电报。这封电报和他在八路军总部看到的几封电报精神是一样的:开展游击战。不同的是,这封电报作了具体部署,命令他率领部分部队留下,创建五台山根据地。按照党中央部署,第115师主力从晋东北开赴晋西南地区,创建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120师以管涔山脉为中心,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沿正太铁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战重大战略形成

关于敌后抗战的重大战略,其实早在八路军奔赴华北前线之前,就已形成。1937年8月,洛川城郊冯家村,在一所偏僻小学里,毛泽东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第一条就是“创造根据地”。

随着战局变化,中共中央加速了对于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具体部署。来自延安的一封封电报,让八路军各级指战员对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更加清晰明确。徐向前回忆:“那时,有些同志对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不甚了了,总想集中兵力打仗,不愿分兵发动群众。毛主席的这一部署十分及时,对我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壮大自己,有重要指导意义。”

回看历史,很多伟大的战略,都能让人嗅到哲学的气息。《毛泽东年谱》记载,1937年10月,在八路军开赴前线不久、山西战局异常危急之时,毛泽东在频繁致电、讲话、会议中,有一个细节:写信给艾思奇讨论哲学问题。今天,我们很难揣测伟人当时的哲思,但回看史料,我们会发现,为让广大指战员理解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反复提到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关键词——“做眼”。

当时,抗日根据地多处在敌占区的四面或者三面包围之中,可谓“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毛泽东将其比作“下围棋”:“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一个眼死,两个眼活;眼做得越多,给对手的打击就越有力……毛泽东将棋盘上的哲理,运用到了敌后战场上。

关于“做眼”的哲学,毛泽东曾和朱德深入交流。在八路军分兵开辟抗日根据地前,毛泽东又反复叮嘱各路指挥员:“要像下围棋‘做眼’一样,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5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份指导敌后抗战的纲领性文献中,毛泽东再次解释“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

八路军兵分四路,开辟四个抗日根据地,相当于在山西的四个角部署了四块“活棋”。这四块有“眼”的“活棋”呼应配合,对日军占领区域形成包围或侧面威胁之势。

在敌后站稳脚跟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首先要在敌后站稳脚跟。站稳了脚跟,才能有“下篇文章”。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在日军攻入太原前,八路军一记记重拳,给日军后背以频繁打击。但当时,日军为实现攻占太原的计划,一时还分不出足够兵力来应对后方危机。一俟占领太原,日军便迅速着手对后方进行“清剿”。

日军“清剿”的第一步,把枪口对准了刚刚创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下旬,日军出动2万兵力配合大炮、坦克、飞机,分8路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此次反围攻战斗的胜败,将直接检验根据地的“成色”,也必将对其他根据地产生影响。战况自始至终牵动着延安的心。“避免正面抵抗,袭击敌之后尾部队”“在敌之远近后方活动,使敌进一步仍在我包围中”……一封封电报穿过波谲云诡的战场,传到前方指挥部。

从战前准备到战术打法,从统筹配合到舆论支持,一系列全面而具体的指令得到坚决贯彻。聂荣臻回忆:“这次反敌围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死打伤日伪军共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军用物资。敌人除占领了根据地边缘地区的几座县城外,别无所获,不得不于十二月下旬全线撤退。”

以创建根据地为“眼”,盘活了抗战危局

“做眼”,仍在继续。八路军四个根据地的游击作战,主要依托熟悉地形,进行山地作战。随着根据地壮大,敌后游击作战必须向平原推进,根据地也需要向更大范围拓展。

1937年10月初,日军侵入山东时,中共中央曾指示中共山东省委,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

半年之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来到延安。他来汇报工作,也来求援。听取黎玉的报告后,毛泽东一边看着地图,一边沉思,结论是“那边游击战争大可发展”。黎玉当即提出,山东的武装起义部队急需要军政干部,需要电台。毛泽东答应得非常爽快。

1938年1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115师主力由晋西南向山东平原挺进。临行前,他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让他起名。罗荣桓说:“部队要东进,就叫他东进吧!”随后,他率部队踏上千里“东进”征途。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以一省区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至抗战后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形成胶东、渤海、鲁中、鲁南、滨海五大战略区。

1937年11月6日,在太原失守的前两天,叶挺辗转来到延安。叶挺的到来,让新四军编制和领导人选随即明确。新四军在皖南集中后,首先面临如何行动的问题。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苏南的茅山山脉。电报随即发往新四军: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是茅山山脉。1938年6月14日,陈毅率部到达茅山地区。3天后,宝贵战机就出现了。日军运输车队5辆车由镇江方向,向韦岗高骊山口驶来。待日军驶入伏击圈,粟裕立即命令猛烈开火……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消息传来,陈毅诗兴大发:“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韦岗战斗规模不大,但对于饱受沦陷创伤的苏南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一场及时雨。新四军就此拉开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序幕。此后,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大地,新四军威名远扬,战斗半径不断延伸。

从山地到平原,从华北到华中、华南……以创建根据地为“眼”,盘活了抗战危局。不觉间,在侵略者的背后,“眼”越来越多、越做越大。日军不得不改变计划,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但他们没想到,前方迎接他们的,将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摘编自7月3日《解放军报》 栗振宇/文)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