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纪念建军80周年>>军史钩沉
南泥湾:“陕北江南”的不老传奇 (3)
■本报记者 滕晓东 通讯员 尉启君 郑满宁
2007年07月06日10:00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南泥湾故事 王震请老农当“生产教官”

  在南泥湾垦荒期间,王震特意聘请71岁的农民朱玉环为生产教官,并批准他参军,让各部队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王震还亲笔签发了一份执照,上面写道:“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现年71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指导本旅各部农业生产,他到各处巡视之时,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虚心地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并应很好地照顾。”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聘请,又从延安三十里铺找来一位65岁的马老汉,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

  “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劳动英雄大会上作《组织起来》著名讲话

  远山如黛,田野如画。说起60多年前那段载入史册的辉煌,南泥湾人的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当年的一首歌谣,至今还在这里传唱。从1941年开荒万余亩,收粮千余石,到1944年开荒26万多亩,产粮近4万石,三五九旅官兵不仅做到粮食、经费自给自足,而且积存了一年的储备粮,还首次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多石。当兵不吃公家粮,并主动向政府上交公粮,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少有的。

  短短3年时间,昔日“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好江南”,三五九旅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会长张本安说,南泥湾开发的成功,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全面胜利,也彰显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强大威力。

  展览馆东侧山腰间的几孔窑洞,是1943年10月毛泽东、彭德怀等视察南泥湾时住过的地方。站在那里,鸟瞰大片绿油油的稻田,让人不能不感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力。“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的话语,至今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这既是对三五九旅将士的肯定,也是对南泥湾精神的最好诠释。

  85岁的老八路刘海鳌,是南泥湾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他1938年参加八路军,就在三五九旅所在的120师当战士,参加过不少战斗。虽然没参加屯垦,但他与南泥湾有着不解之缘。1968年,他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一住就是近40年。

  刘海鳌住的窑洞比邻当年三五九旅718团团部,在老人的指点下,我们爬上山坡,见到了团长陈宗尧和政委左齐住过的两孔窑洞。据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每当三五九旅老战士的后人来南泥湾寻根,老人都主动请缨,给他们讲述三五九旅当年开荒、战斗的故事。前不久,他刚送走一批来自新疆的访客。

  寻访南泥湾,恰逢连日阴雨。连绵不断的沥沥小雨,给南泥湾平添了几分“江南”风情,也使山中小路变得泥泞不堪,让记者充分体会了“烂泥湾”的个中滋味。雨中,伫立南泥湾大生产纪念碑前,仰望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记者耳畔不禁回响起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卷首的诗句:“这片土地,不是用犁铧来垦,而是革命先辈用大刀和钢枪,用鲜血和生命……”南泥湾,一块神圣的土地。南泥湾,一个不老的传奇。

【1】 【2】 【3】 【4】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张慧玲)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