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蘇省黨員干部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敢為善為
本報記者 張 洋
2025年08月05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方廳水院項目外景。 |
![]() |
無錫市梁溪區駐企聯絡專員在東方空間液體火箭發動機總裝車間了解生產情況。 |
![]() |
南通市通州區平潮鎮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業務。 |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
挑大梁,看擔當。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3%。亮眼的成績單,離不開廣大黨員干部的挺膺擔當。
近日,記者走進多個省份,探訪黨員干部真抓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
“一部無錫史,半部在梁溪。”驅車駛入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映入眼帘的卻是液體火箭研制基地、空間信息產業園……新地標,從何而來?
答案,藏在一次“硬核”轉身裡。產業分散、設施老舊、土地利用低效,“成長的陣痛”曾困擾梁溪。“‘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梁溪區工信局局長殷鵬偉的言語,透著股闖勁。盡管對火箭衛星近乎“門外漢”,他們卻依托無錫的制造“家底”,毅然錨定空天產業。
為破除“本領恐慌”,當地黨員干部一頭扎進浩瀚的航天知識海洋。衛星有多少“關節”?核心部件“命門”在哪兒?頂尖供應商是誰?談笑間,殷鵬偉如數家珍。
不懂就學,敢想敢干,梁溪區叩開龍頭企業大門,引來“金鳳凰”。空天產業生態圈,正在這片熱土加速崛起。
老城廂勇闖新賽道,是江蘇干部敢為善為、推動經濟大省“挑大梁”的縮影。近年來,江蘇省委出台《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用20條過硬舉措,為這份魄力與擔當注入強勁動能。江蘇省上半年5.7%的經濟增速背后,是這股“敢”字當頭的精氣神在奔涌。
錨定創新發展
“做難而正確的事,心裡敞亮”
夏日,華進半導體公司會議室,企業骨干與地方工作專班圍坐暢談——英才尋覓、項目選址、技術攻堅,談的全是“行話”。
“干部能用半導體的語言交流,說話做事都在點子上。”公司總經理朱明珠一句朴實的評價,道破了“挑大梁”的關鍵密碼——鍛造一支懂產業、敢擔當的干部隊伍。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江蘇省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鍛造隊伍上動真格:省工信廳干部下沉園區企業一線,一本本調研筆記化為產業政策。省科技廳工作專班扎進重點實驗室,當好服務創新的“前沿哨兵”。無錫市將干部送到企業一線去“淬火”,在機器轟鳴與市場浪潮中鍛造深諳產業邏輯的“內行人”、向“新”而行的實干者。
走進江陰市霞客灣科學城,江蘇通用半導體研發人員調試著新設備,清華大學精密光電系統研發基地的建設熱火朝天。誰成想,這裡以前是農藥廠、化工廠的聚集地?
“過去很輝煌,后來很迷茫。”江陰市青陽鎮黨委書記馮亮坦言,24個村級工業園、1400多家企業曾擠在這裡,高新技術企業僅22家。“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發展,消耗大、效益低,環境指標常年墊底。
“發展的遲滯,源自思想的落伍。”黨員干部向書本學、向外地學,算長遠賬、算民生賬。共識一點點凝聚。2021年,《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規劃方案》在鎮人代會上全票通過。
“轉型,很難吧?”
“做難而正確的事,心裡敞亮。”馮亮的回答斬釘截鐵。
黨員干部敲開村民家門,硬是騰退3300余畝空間。招商團隊的腳步踏遍四方,隻為引來優質項目。江陰市委組織部同步推出激勵機制:干得好的干部,及時獎勵、優先提拔。實干導向不斷點燃干事創業的熱情。
如今,從太湖之濱到揚子江畔,創新創業熱潮奔涌。江蘇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新賽道並重,全力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
“服務創新,服務企業,得有‘長期主義’精神,得是專業化、全方位支持。”無錫市工信局電子信息產業處處長繆晟說,“我們既要為攻關‘卡脖子’技術護航,更要下大力氣把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這才算不負使命。”
服務長三角一體化
“不再是‘你’‘我’,而是‘我們’”
從空中俯瞰,滬蘇浙兩省一市的分界線在太浦河交於一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標志性項目——方廳水院,坐落其上。
“擱以前,項目得三地分開審、分開批。”蘇州市吳江區委常委,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建忠說。現在不同了。在示范區執委會牽頭下,三地干部共同摸索出一套新法子——一體化立項、審查、招標、審批、監管、驗收。“三個文件蓋三個章”變成“一個文件蓋一個章”,項目推進快馬加鞭。
“挑大梁”,不僅要有推動一域發展的實干,更要有服務全局的自覺。“示范區規劃之初,三地干部也有爭議。但大家最終想的不是從‘大盤子’裡切蛋糕,而是如何揚長避短,合力托舉國家戰略。”陳建忠說。
跳出“一畝三分地”,迎來更大豐收。汾湖高新區享受協同發展的紅利。
蘇州南站,滬蘇湖高鐵列車飛馳,日均客流逾萬人次。立項、規劃、施工,吳江區交通運輸局局長姚文明全程參與,他看到的不只是站點的崛起:“城市格局進一步打開,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而來。”
省市交接線上的黿蕩湖,滬蘇兩地干部聯合巡湖、聯合執法,水質連續多年穩定達標。環湖生態岸線全線貫通,串起一個個特色田園鄉村。交界線,隱入風景深處,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
一體化,關鍵在於產業協同。華為研發中心在上海青浦區,5500名員工卻在汾湖周邊安家﹔康力電梯扎根汾湖高新區,卻攜手上海的高校、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合力攻克關鍵技術……要素自由流通,激蕩發展動能。
窺一斑而知全豹。江蘇省在區域市場一體化、太湖綜合治理等方面步步推進,連續兩年發布兩批20件長三角實事項目、兩批24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一體化從形態開發向功能塑造躍升。
今年6月,2025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江蘇舉辦。在江蘇省發改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處副處長虞泉晟看來,“大家坐到一起,不再是‘你’‘我’,而是‘我們’。合則共贏、融則更強——這是共同的信念,也是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內在動力。”
激發市場活力
“干部好作風,就是金字招牌”
發展是硬道理,環境是軟實力,“挑大梁”離不開營商環境的深層支撐。
“政策多,但找不到、讀不懂、申報來不及。”這曾是不少企業的心聲。如今,宿遷的“宿企通”平台有了“政策直達”功能——企業輸入信息,系統自動匹配,扶持資金“免申即享”。江蘇北斗星通汽車電子公司負責人張敬鋒說:“確認個銀行賬號,獎補資金幾天就到賬了,省心省力。”
“宿企通”的“增值服務”模塊更是一站式平台:產業鏈上下游伙伴、物流信息、法律支持……一目了然。不少企業感慨,“以前像盲人摸象,現在精准對接所需,效率大大提升。”
之所以做這些,在宿遷市數據局局長溫士才看來,“優化營商環境,不只是審批快一點,那是‘規定動作’。我們更要主動服務,促進企業成長。”
“干部好作風,就是金字招牌。”溫士才進一步說道,宿遷市數據局組織干部進車間摸實情,跑部門抓協調,闖市場找資源。其間,表現突出者被進一步安排到關鍵崗位上歷練成長。
這股精氣神處處可見。宿遷市抓用人導向、及時獎勵、典型引路,激勵干部放手干事。不動產登記部門創新分層分幢登記,盤活土地要素,助力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在司法戰線,“執轉破”的創新運用,不僅斷是非,更能煥新生。
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曾受理一起案件。公司財務告急,賬戶被多家債權人凍結。按常規,強制執行即可。但法官發現,公司賬上還有180多萬元存款﹔主營的智能垃圾分類清運服務,市場潛力與社會價值並存。
“能否拉一把?”法院將案件轉到破產審查,定下“重整式執行”方案。法官們多次奔走,說服債權人接受替代擔保,解凍賬戶﹔對關鍵設備僅作“活查封”,允許公司運轉。
最終,2000萬元投資成功引入,債權人權益保障了,公司也迎來新生。
干部有活力,市場就有活力。江蘇各部門動真碰硬、真抓實干:省發改委設民間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庫,省市場監管局推進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省商務廳開展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專項研究……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經營主體總數1460.9萬戶,其中,企業總數475.3萬戶,同比增長4.0%,較上年底增長2.3%。
推進共同富裕
“民心是敢想敢干的最堅實底氣”
“挑大梁”的成效,最終映照在萬家燈火裡。不少干部談到,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強基固本、促進共富是硬擔當。
曾經,沉重的村級債務,阻滯了不少村集體前行的腳步。揚州市直面痛點,以攻堅之勢化解全市9.2億元村級債務,還聚力“促增收”,整合財稅、土地等20條政策,向基層賦能。2024年,全市村均經營性收入躍升至236.2萬元。
厚實的家底,托起穩穩的幸福。走進揚州市廣陵區文昌花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養老托幼的喧鬧、社區食堂的香氣,多元場景交織溫馨。市區兩級每年每社區40萬元黨組織為民服務專項資金直達基層,用於民生“微實事”。居民們表示,“在這裡,心暖暖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蘇各地各部門真金白銀投入,惠民政策迭出:全面推進醫保全民參保,村居醫保公共服務全覆蓋﹔人社部門“大數據+鐵腳板”,支撐就業公共服務精准供給……發展成果惠民生、得民心,更點燃了群眾的創造活力。這為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0多年前,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世代靠水吃水的漁民上岸,有些迷茫:“祖輩的營生沒了,還能干啥?”
破局,源於村黨組織的擔當,源於干群一心的實干。
解心結。村黨組織書記劉德寶帶領村干部沉下去,既傾聽民聲,也講透道理。“轉型發展,是響應國家號召,更是為子孫后代謀永續發展的活路”,思想通了,心就齊了。
闖新路。立足漁文化底蘊和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干部帶頭干:協調流轉灘涂窪地,改造生態魚塘﹔奔走爭取政策資金扶持﹔為農家樂招攬客源……
汗水澆灌出碩果。2024年,沿湖村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產值突破3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83萬元。
富了口袋,不忘鄉鄰。如今,在區縣、鄉鎮的統籌下,沿湖村將成功經驗輻射周邊7個村落。喬港漁場農旅融合、漁漾時光供銷社等項目落地生根,帶動就業300余人,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堅實。
“人心齊,泰山移。民心是敢想敢干的最堅實底氣,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深層動力。”江蘇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斷完善擔當作為激勵和保護機制,引導廣大干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以優良作風答好“民心考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