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北京深化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

胡同美,心敞亮(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本報記者 王昊男 張帥禎 楊彥帆

2023年07月18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讀懂北京,須將目光投向城市深處——氤氳著煙火氣的背街小巷,鋪陳著老北京鄉愁的萬千胡同。

  驕陽似火,熱風扑面,正午時分的阜成門內大街依舊熙熙攘攘。快走幾步,一頭扎進宮門口東岔,頓感清靜。沿胡同步行不到百米,眼前豁然開朗,一處小廣場連起宮門口東岔與西岔,碧空下白塔矗立,紅牆邊竹影婆娑。

  “通透,舒坦,美。”64歲的朱寶蘭是這裡的老住戶,“以前,抬頭就是電線,到處私搭亂建,憋屈得很。”

  緊鄰著名的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能追溯的歷史有幾百年。“幾經變遷,現在兩條胡同加在一起,長度600米左右。”西城區城管委街巷管理科科長王明君回憶,整治前,胡同裡違建多達22處,最窄的地方才4米寬,路面上電線杆就有55根。

  “居民群眾早就盼著整治,但也有各種各樣的顧慮。”西城區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立介紹,比如架空線入地,是還藍天於民的重頭戲,“但拔掉電線杆安電箱,居民們擔心有輻射。”

  怎麼辦?用數據說話,找專家設計,請居民參與。顧慮打消,各方滿意,問題迎刃而解。

  2020年6月,宮門口東西岔胡同保護更新正式啟動。拆違建、收電線、恢復老山牆……一年多的時間,胡同面貌一新。“我們還重新規劃設計,引入了精品餐廳和咖啡店等。”張立說,“賞白塔,品美食,現在紅火著呢。”

  “住了幾十年,第一次把白塔看得這麼真切。”聊起胡同的新光景,朱寶蘭形容就像“撥雲見日”,“街坊們的心裡,都覺得倍兒敞亮。”

  行走北京,胡同裡的變化,遠不止如此。治理私搭亂建、整治“開牆打洞”、開展垃圾分類……“要說最難的,還是停車。”東城區朝陽門街道辦事處主任高洪雷坦言,“這是剛需也是‘硬骨頭’,群眾期盼最強烈。”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內務部街,全長727米,平均寬7米,是周邊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胡同內北京市第二中學1700余名師生的必經之路。一聊起停車,朝陽門街道內務社區黨委書記史海寧就有一肚子話要說。

  “有用廢舊三輪車佔地方的,也有車還未到、人先佔車位的,經常鬧矛盾。”史海寧說,“不僅影響出行,要是遇到突發情況,消防車和救護車都很難進。”

  今年6月,在內務部街不遠處的干面胡同西口,一處立體停車場拔地而起,並命名為“內務部街停車場”。

  “給內務部街的居民預留了80個車位,剩下有停車需求的20多輛車通過錯時共享方式解決。”東城區城管委停車管理科科長郭風林介紹,在收費方面,運營方也拿出了相應優惠政策:符合“五証合一”的內務部街居民,可以自主選擇按450元/月或按4950元/年繳納停車費。

  自此,內務部街成了東城區第四十四條不停車胡同。“胡同一下子敞亮了,出門遛彎心裡都踏實。”76歲的蔡汝軍笑著說。

  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在於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更體現在治理的精細化程度。胡同雖小,卻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治理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就是評判標准。

  “我們把深化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李如剛介紹,2023年,北京市制定了《深入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方案》。今年起至2025年,全市將完成5393條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打造426條精品街巷、3687條優美街巷。

  可以想見,將有越來越多的“敞亮”事,在北京的胡同裡發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8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