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參會人員合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 景玥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南京10月21日電 (記者景玥)第一屆“絲路之友”對話會10月20日——21日在南京開幕。此次活動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江蘇省政府和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來自海合會六國和中國主管和研究“一帶一路”與中海關系的政府官員、使節、專家及相關企業負責人等50余人出席對話會。
計利當計天下利:“一帶一路”不止是中國的,它是世界的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沿線相關各國要全面加強務實合作,將政治關系的優勢、地緣比鄰的優勢、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的優勢、持續增長的優勢,打造互利互贏的命運共同體。
談到“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聯部副部長李進軍形象地比喻道:“一帶一路”將是亞洲整體振興的兩隻強勁的翅膀,有助於連接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地區,實現各國、各次區域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建立和健全亞洲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助推泛亞和亞歐合作。
“‘一帶一路’構想體現了世界是多樣的,夢想是多彩的。中國的夢想和發達國家的夢想、發展中國家的夢想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必將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表示。
科威特駐華大使穆罕默德·祖維赫在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毫無疑問,‘一帶一路’不止是中國的,它是世界的,這是一個宏偉的戰略項目,將實現各國的跨境合作,增進和平、安全、穩定、合作、互惠互利。沿線的國家和人民將由此得以連接,通過交流商品、文化、思想,共同受益,從而共同對世界人文、文化發展做貢獻。”
“看中國如何發展,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我發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中國領導人開創了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的創新模式,進而克服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持續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障礙和困難,使中國成為過去二十年全球發展和變化最快的國家之一。”祖維赫表示,“因為石油資源在未來將會枯竭,不只是科威特,任何一個產油國都在尋求經濟的轉型,很多中東國家在重點發展石化產業的同時,也認識到傳統能源的局限性,並開始未雨綢繆,加強對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強調多種經濟協調發展,努力尋求經濟結構的多元化,促進經濟轉型。由此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已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自身振興發展的啟示來源,這些國家正在堅定地向國家持續發展和經濟改革目標前進。”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一帶一路”不應僅僅停留在經貿合作上
在充分肯定“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同時,不少中外專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阿聯酋駐華大使歐麥爾·白伊塔爾表示,“一帶一路”的貢獻不應僅僅停留在經貿合作上,其政治意義同樣深遠,它有利於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區域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有助於化解沖突,消除宗教極端勢力滋生的溫床。因此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 “一帶一路”在緩和地區緊張關系上做貢獻。
科威特外交部海合會事務司負責人、參贊穆罕默德·薩烏德·莫泰裡則認為,應該構建人文橋梁,促進絲綢之路國家間合作的復興。沒有人文合作的發展,很難實現經濟合作的進步,密切的文化交流,可以真正使人心相通,使各國人民友誼生生不息,天長地久。
卡塔爾駐華大使蘇爾坦·曼蘇裡認為,需要對“一帶一路”的內涵作更加全面清晰的闡釋,目前,世界各國對這一構想的主要內容,實施路徑並不是非常了解,希望中國政府能盡快發布關於這一構想更具體、更詳實的報告,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貫徹實施。
中方不少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我國各類研究機構和高校在對周邊國家研究方面力量相對薄弱,急需增強有關研究力量,深化“一帶一路”國家國別研究,與有關國家智庫構建合作網絡,加大援外培訓、學術交流、政策研究、人才培養力度,增強“一帶一路”建設的智力和人才支撐。
會議不斷延時,嘉賓暢所欲言,不難看出一些外國專家仍舊對“一帶一路”有些陌生,短短兩天的會議雖然只是中國與海合會國家交流的一個窗口,但仍很好地促進了中海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的思想交流、理念對接和務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