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期刊選粹
>>
重慶當代黨員
特別策劃:鄉鎮需要這樣的領導(一組)
做官要做這樣的官 (4)
2006年08月17日10:30
【字號
大
中
小
】【
留言
】【
論壇
】【
打印
】【
關閉
】
5:三個故事一個字
追 車
“等一等!”
一輛大客車正要從潼南出發,開往深圳,一年近40歲、個子不高的男子騎著摩托劃到車前。他跳下摩托,沖上大巴,舞動著一張卡片喊:“呂源吉!”
“唐書記!”車上的年輕人站起來,呆呆地說不出話來。
“傻小子,還不快把東西拿去。”
這是今年初發生在潼南縣車站的一幕。原來,龍項鄉村民呂源吉外出打工前夕發現身份証丟失,必須先到縣公安局辦理臨時身份証。他想到鄉黨委書記唐淼清到縣城辦事的機會多,就找到他幫忙。
唐淼清說:“請放心,你走之前,一定把証件送到你的手裡。”
然而,第二天,唐淼清卻到重慶出差去了,一去就是3天。辦完事,他第一件事就是到縣公安局為呂源吉辦証件,然后馬不停蹄地趕到呂源吉的家,得知他已啟程,便騎上摩托追了30公裡,趕到了車站。
“掙了錢,回家鄉來干喲!”
呂源吉感動得說不出話來,隻不住地點頭。
唐淼清的以誠相待,使這兩年龍項鄉外出務工人員已有10余人回鄉投資,投入資金100多萬元。
引 水
2005年3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唐淼清在辦公室門口拾到一封信:“……我們這裡地下是咸水,喝了這裡的水,不少人經常得病。喝上純淨的淡水,是我們幾代人的願望……”其實,為了改變喝咸水的歷史,鄉黨委、政府正在積極努力。他當即回信,鄭重承諾:“半年后,你們一定會喝上甘甜的淡水。”
3月12日,唐淼清組織人馬立即對飲用水工程進行概算:需資金80萬元。80萬元,對於一個人口隻有1萬多、年財政收入隻有60多萬元的農業小鄉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唐淼清帶領黨委、政府一班人跑立項、協調資金。兩個月后,資金到位,但離引水期限已不到4個月。
唐淼清帶頭行動,早晨,第一個到工地﹔夜晚,最后一個離開。困了,就在工地上睡一睡﹔累了,就吃一碗方便面……8月7日,甘甜的水到了一戶戶人家,引水工程提前5天完成。又一個清晨,唐淼清在辦公室門前看見一籃鮮花,花籃中一張紙片上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頓時,淚水,涌滿了他的眼眶。
等 待
一個小時過去,兩個小時過去……
車輛稀疏,大街寂靜,初秋的夜晚,空氣沁涼。
“唐書記,我們還是走吧,不會來了。”
“再等一等。”
…………
這傻傻等待的3個人,就是唐淼清和龍項鄉的兩個干部。原來,唐淼清在調查中發現,潼南太安魚在多年前雖已馳名川渝、享譽西南,但始終處於散兵游勇的民間狀態,缺乏資源開發、市場包裝和文化提煉。
“做太安魚這篇文章,一定大有可為。”唐淼清在龍項鄉黨委擴大會議上充滿自信地說。但,面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技術和資金。經多方聯系,四川省遂寧市有一個客商願意加盟。2005年10月的一天,唐淼清和龍項鄉的兩個干部如約趕到四川省遂寧市,約見客商。但4個小時過去,客商沒來。
這時,夜已深了,茶樓服務員多次提醒他們該離開了,但,唐淼清“賴著”不走。
終於,茶樓的門開了,一個人沖進來。
他就是客商。“唐書記,還在等我?等了4個小時了?”來人緊緊握住唐淼清的手。
原來,客商突然有急事去了成都,電話壞了無法與他們聯系。
兩個月后,潼南縣城有了太安魚大酒店,酒店注冊“太安魚”商標,集太安魚餐飲、技術培訓、資源開發等於一體。半年后的今天,酒店著手在重慶和成都建“太安魚”分店,“太安魚文化”將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6:大木八年
大木這個名字,好聽,簡單明了。
8年前,涪陵區大木鄉的簡單明了一如它的名字:無水、無產業、無經濟作物、無一部電話,消息收進送出靠每天兩名工作人員騎摩托傳遞,摩托車還是租的。
但有木,鄉境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大木村民曾很長一段時間用斧頭找錢,缺鹽了少米了要錢用了,就去山裡放倒一棵樹。
生存方式與生存環境都一如名字般簡單。
1998年,34歲的黎興平到大木鄉任黨委書記。宣布大木鄉班子成員名單時,有人聽見自己名字就哭了,黎興平的心情也不比他們中任何一個人好。
然而,就在當天,黎興平們被深深震撼了。車子開不上去,農民卻迎了下來,一路放著鞭炮……
次日,四壁空空的辦公室裡,大木鄉黨委成員幾條高板凳圍坐成一圈,筆記本擱在大腿上,開了第一次黨委會,黎興平說:民比天大,正因為這裡窮,才派我們來,我們要拿出看家本領來改變大木面貌。
而鄉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帶的20萬元開辦費全用在百姓身上。辦公室空著就讓它空著,大腿當辦公桌蠻不錯﹔寢室沒家具同樣住人,一女干部兩張長椅子一並,將自己和母親、孩子一起放上去,同樣一覺睡到天明﹔工資暫不發,換成了群眾需要的種子撒進土裡,吃的穿的,從家裡帶來……
3個月后,涪陵區委組織部長到大木檢查工作,鄉政府僅文書值班。文書叫任傳容,一中專畢業生。部長問小姑娘工資多少,任傳容說,不知道,沒拿過。3個月還沒拿過工資,組織部長震驚了。那天,部長一直等到傍晚6點,等回了一個個風塵仆仆的人,他隻說了句:“我請你們吃頓飯。”
“即使什麼都沒有,我們還有雙手,用自己的手握緊農民的手,心齊了,就沒什麼改變不了。”黎興平帶頭,大木鄉干部人人備一套行頭:勞保服、長筒雨靴、半筒膠鞋以及鋤頭、耙梳、鐵鍬。辦公室在田間,與農民一邊交談一邊干活,栽秧搭谷,鋤草施肥,抬菜上車,背肥下地……什麼來了做什麼。
以民為本,民比天大。大木鄉農民的問題基本都在一線解決。2005年,鄉黨委、政府根據上級要求確定每月的15日為接待日,由黨政領導接待農民來訪。但到如今,尚未接待過一個農民,接待日形同虛設。
現在,鄉政府有了一輛小車。司機楊峰20出頭,當了幾年兵才回來,他說:“真是眼睛一亮,大木變化太大了!”這是一個活潑風趣的年輕人,他學黎書記的語氣:“路上遇見農民順路的,隻要車子坐得下,都給我裝起來、捎一程。莫嫌麻煩莫怕臟,農民,哪有身上沒土的?哪有不背背篼筐筐的?”於是,看見農民就停車一聲吆喝“老鄉,去哪?上車!”已成了楊峰的習慣。
不僅如此,大木鄉好多干部都自己買了摩托,遇農民就急剎車,捎帶農民或捎帶肥料、蔬菜……這支“摩托車隊”最經典的鏡頭是,一接到農民有險情急難的報告,他們一定在第一時間呼嘯而至。
8年悄然過去,大木曾經隻有樹木的土地上,如今遍布的是6500畝無公害蔬菜、2000畝烤煙、10000余頭牲畜,而幾條出山的公路足以暢通無阻地把這一切送出山外。曾穩坐全區倒數第一的財政收入現進到了倒數第11位,農民的收入從用斧頭向森林找錢變為每年穩定收入2000多元……
(授權發布,請勿轉載)
【1】
【2】
【3】
【4】
來源:
zzzzzz
(責編:蔣榮華)
[
打印正文
] [
給編輯寫信
] [
E-mail推薦
]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網強國社區注冊用戶可以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
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