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路上

學習路上

習近平談脫貧軍令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楊文全 萬鵬

2017年03月10日14: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食為人天,農為正本。”“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就農業的重要性和農業農村發展新方位作出新的重要判斷,並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就此,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王叢虎、馮仕政、張雲飛等研究員。學者們分析認為,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申脫貧軍令狀,堅定了“三農”發展方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立下軍令狀,精准扶貧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農業與幅員遼闊的農村、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血肉相連。習總書記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准施策、過細工作。在媒體公開報道中,這是習總書記今年第4次談扶貧。

“脫貧攻堅在我的工作安排中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24日,習總書記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說。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准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全面系統地概括了脫貧攻堅“七個強化”“五條經驗”“七個方面工作”“三個必須”,為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提供了根本遵循。

3月7日,習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為脫貧工作打了一劑“預防針:脫貧攻堅一定要扎扎實實,不要脫離實際隨意提前,這樣的提前就容易摻水。3月8日,習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還提出,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過程精准扶貧和建立健全穩定的脫貧長效機制構想,高屋建瓴而又切中實質、科學可行。

40多年來,從一個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習總書記始終牽挂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習總書記幾乎已經全部走遍,到每家每戶,他都要察看一項項精准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細致詢問村民的收入和支出,同困難群眾一起盤算脫貧致富的門路。

習總書記此次在四川代表團還談起,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心裡稍稍寬鬆了一些。

“隨著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持續深入進行,要防止返貧,這就需要構建長效機制。”王叢虎說,“這不僅要充分考慮對對口幫扶、派駐干部、績效激勵和人員交流等問題,也要考慮如何整合涉農資金,如何通過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等一系列問題。”

就地培養新型農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習總書記在四川代表團的這次講話中進一步明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此外還提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早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就提出,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條新思路、新舉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馮仕政認為,這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從經濟角度來說,它有利於勞動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於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尤其是在當前人口紅利萎縮、勞動力資源供給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更是意義重大﹔從政治和社會角度來說,它更加尊重人的個性和選擇,更能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培育新動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總書記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5年末以來的中國經濟熱詞。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一個月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緊接著,習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的嶄新論述,這次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3月8日,同樣在全國兩會上,習總書記在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年底,習總書記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始終重視“三農”工作,持續強化重農強農信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就在上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14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如何實現動能轉換升級,更好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雲飛談及,農業發展也要抓住創新創造的機遇,圍繞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農產品供給開展科技攻關,為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增添動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丹東市農科院研究員王作英看來,農業結構調整要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讓農業生產“綠起來”,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補貼不是農民增收的根本措施,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結構,提升勞動生產力、提高供給質量才是發展方向。

推薦閱讀


習近平開年首談扶貧 “七個強化”指引攻堅方略

習近平為何連續五年“下團組”談創新:不斷鞭策,不可懈怠

習近平再為振興東北支招:下好供給側改革先手棋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