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路上>>論述摘編

學習路上

習近平: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6年11月17日10: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習路上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准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書中收入332段論述,摘自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至2016年3月10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賀信、指示等130多篇重要文獻,部分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其中,該書第二篇重點闡述“主動把握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精彩論述如下:


經濟新常態的提出及背景

· 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中央政治局分析認為,綜合判斷,雖然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但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有些還相當尖銳。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6日)

·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2014年11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0日

· 去年,中央作出一個判斷,即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今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我對“三期疊加”進一步作了分析,強調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久前,在北京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我概要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這裡,我想用對比的方法,談談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幾個趨勢性變化。

第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你有我有全都有,消費是一浪接一浪地增長。現在,“羊群效應”沒有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消費拉開檔次,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証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隨著我國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供給體系進行一些調整是必然的,但我國有十三億多人,總體消費水平還不高、余地還很大。我們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第二,從投資需求看,過去,投資需求空間巨大,隻要有錢敢干,投資都有回報,投資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現在,經歷了三十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房地產投資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我國總儲蓄率仍然較高。我們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第三,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隻要有成本優勢,出口就能擴大,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多少年打拼出來的國際市場也是重要資源。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國際收支雙順差局面正在向收支基本平衡方向發展。我們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積極影響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重構,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第四,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鋼鐵、水泥、玻璃等產業的產能已近峰值,房地產出現結構性、區域性過剩,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新城新區的規劃建設總面積超出實際需要。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互聯網技術加快發展,創新方式層出不窮,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第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我們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勞動力和農業富余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在許多領域我國科技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能夠拉動經濟上水平的關鍵技術人家不給了,這就使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隨著要素質量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第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競爭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和個性化,競爭必須把握市場潛在需求,通過供給創新滿足需求。企業依賴稅收和土地等優惠政策形成競爭優勢、外資超國民待遇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為市場充分競爭創造良好條件。

第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可以放開手腳大開發、快發展。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了。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環境越來越珍貴。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並從中創造新的增長點。

第八,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掩蓋了一些矛盾和風險。現在,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正在顯露,就業也存在結構性風險。這些風險,有的來自經濟結構調整中政府行為越位,有的來自市場主體在經濟繁榮時的盲目投資,有的來自缺乏長遠考慮而過度承諾,有的則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有直接關系。綜合判斷,我們面臨的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我們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通過延長處理時間減少一次性風險沖擊力度,如果有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威脅,就要果斷採取外科手術式的方法進行處理。

第九,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過去,總需求增長潛在空間大,實行凱恩斯主義的辦法就能有效刺激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很清楚,產業政策隻要按照“雁行理論”效仿先行國家就能形成產業比較優勢。現在,從需求方面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從供給方面看,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我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適度干預但不盲目,必要時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堅定出手,平衡好增強活力和創造環境的關系,真正形成市場和政府合理分工、推動發展新模式。

以上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在“三期疊加”這個階段,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下降,但也不會無限下滑﹔經濟結構調整是痛苦的,卻是不得不過的關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過有效引導減緩消化過程中各類風險的影響。這也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新常態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態的內在動因,有的可能進一步強化,有的則可能發生變化。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

· 總起來說,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增長速度正從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百分之七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

· 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大家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看不到甚至不願承認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然想著過去的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於鋪攤子、上項目,就跟不上形勢了。用老的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后是總爆發。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

· 我們提出要准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適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証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斷。准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1月23日)

· 我們看中國經濟,不能隻看增長率,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現在增長百分之七左右的經濟增量已相當可觀,集聚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中國經濟體量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中國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2015年3月28日),《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

· “十三五”規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制定“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建議,必須充分考慮這些趨勢和要求,按照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總要求進行戰略謀劃。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2015年10月26日),《求是》雜志2015年第22期

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征

· 對新常態怎麼看?明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們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各國普遍認同我們提出的新常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明確提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球經濟發展都已進入新常態。我們一定要順勢而為。在“三期疊加”背景下,看新常態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統一思想、深化認識。“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客觀要求。我們不論主觀上怎麼想,但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大兵團作戰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這一點,一定要認識到位。要發揮我國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我多次講,我們要注意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前一個是政治層面的,就是要處理好同美國等大國的關系。后一個是經濟層面的,就是要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是這次五中全會突出強調的一點,針對的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大家要加深對“三期疊加”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認識和理解,徹底拋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

第二,必須克服困難、闖過關口。我們看問題,要堅持辯証法,一分為二。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新動力正在強化,新業態不斷出現,很多地區很多產業都在發生可喜變革,前景是光明的。另一方面,我們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就大力推進工業化,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國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工業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產能井噴式增長,其中相當多產能是在世界經濟增長黃金期面向國外需求以及國內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一些產能又有所擴大。現在,技術變革加快、消費結構升級、國際市場增長放緩同時發生,相當部分生產能力達到峰值,許多生產能力無法在市場實現,加上社會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實體經濟邊際利潤率和平均利潤率下滑。這種情況,不僅我們遇到了,其他國家也遇到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大量資金流向虛擬經濟,使資產泡沫膨脹,金融風險逐步顯現,社會再生產中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整體循環不暢。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如果我們加快改革創新,抓緊做好工作,就能順利過關。如果我們不能抓住時機進行戰略性調整,不能破舊立新,就很難渡過這個關口,問題積重難返,就會影響整個戰略目標的實現。

第三,必須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確實同國際金融危機這一外因的影響有直接關系,但內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因就是我們正面對著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於目前的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我國經濟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我們要做打持久戰的准備,敢於經歷痛苦的磨難,適當提高換擋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要正視困難、明確方向、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強化體制動力和內生活力,把我國經濟增長巨大潛力轉變為現實,引領我國經濟邁上新台階。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18日)

·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並不容易,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 在認識新常態上,要准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幾種傾向。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游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 新常態下,盡管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們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相關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常態論述摘登

  人民日報客戶端:八個字解讀“習近平新常態”

  辛鳴:“習近平新常態”的應該、必須與本來

  張賀福:必須全面准確地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