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習路上

習總書記東北調研三大意義 為地區發展"找路子 謀方法" 

公方彬

2016年06月02日08: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調研時指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國家的一個重大戰略,東北地區要“搶抓機遇、奮發有為”,特別是要確立“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創新活力”,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發展新路”。筆者認為,習總書記關於振興東北的講話有很強的針對性,講話內容具有三個更深層次的指導意義。

一、保護環境已經由發展模式上升到新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發展邏輯

習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期間明確指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是戰略性的”,強調“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筆者認為,這指明的是振興東北的根本思路,也就是走綠色發展道路或在綠色發展中找出路。

走綠色發展道路,已經是振興東北的不二選擇。縱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或現行模式,有一點十分清楚,這就是特色經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傳統特色、產業特色,等等。同時越來越強調生活的質感。當下中國經濟格局也決定著東北走特色經濟的重要,因為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地區所具有的優勢和地位基本穩定下來,在沒有科技革命引發的重大產業調整下,穩定的發展格局很難更易。這決定了東北重復別人走的道路,隻能跟跑,且很難跟上,隻有走特色發展道路,才能走出自己的“亮點”。

僅僅從東北的現實發展狀態分析,問題已經很明晰。東北是老工業基地、重工業基地,在計劃經濟年代,為共和國工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問題是世界已經不再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既然轉身了服務業、金融業、信息產業,東北的優勢不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經濟發展的活力在溫帶。這與人的活動規律有關,也與經濟成本有關,同樣的產品在南方生產和在東北生產,存在較大的成本差異。

東北打破過這一規律,即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工業“一枝獨秀”,但那是多方面原因促成。一是解放前的工業基礎﹔二是背靠蘇聯且援助項目集中於此﹔三是東北的地下石油、煤炭、鋼鐵等重要工業資源豐富﹔四是計劃經濟支持。但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與市場經濟雙重作用下,東北要打破規律再創相同或相似的輝煌,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振興東北需要找准路子,順勢而為。東北有什麼特色,一眼便很清楚:千裡沃野黑土地﹔遮天蔽日大森林。如果將這些印象變成發揮空間,既符合綠色發展,也有廣闊的空間。當然,前提是跳出GDP崇拜,避免過度關注經濟總量與發展速度,而關注特殊環境對人們的吸引力。觀念一變,海闊天空,關鍵是觀念是否真正能夠變化。

深入認識,我們會深刻感受到,習近平振興東北的講話其實具有更廣泛的指導意義。黨中央確立的“十三五”發展綱要,明確“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納入其中,突出了這個階段堅持綠色發展的重要。學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很突出的一點就是強調綠色發展,這已經成為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一環。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山綠水”已經不再是一個生態描述,而是一種指導思想和發展觀,甚至是對發展道路與發展目的的本源性思考。

為什麼發展和怎麼發展,發展為了什麼和向哪裡發展,這是當下無法回避的嚴肅問題。為發展而發展,這在特殊歷史階段有其必要性,因為經濟瀕於崩潰決定了“發展是硬道理”,但走出困境,就必須校正發展思路和發展理念,形成與時代、與中國實際相一致的新的發展觀。

回想當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此直接改變了民眾的價值觀,同時確立了國家發展新戰略,進而有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因此,我們認為,綠色發展應當是一個時代認識,是重大戰略判斷,將不會因時因事而變,而會長期指引著我們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二、振興東北的希望在於激發內生動力,給政策但不能形成政策依賴

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調研期間的講話,突出強調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上要有突破。東北發展和全國各地的發展一樣,有優勢也有劣勢,區別在於是否發揮了優勢避免劣勢,這背后最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觀念。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重要經驗是轉變觀念。如果囿於舊觀念,優勢也會變成劣勢,歷史成就也會異化為歷史包袱。有些領導干部把振興東北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給優惠政策,給資金和項目支持,一定意義上就是受制於傳統觀念。

的確,政策引領是我們國家建設的重要手段,包括調整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等。正因為政策的巨大作用,而要求東北利用好中央給予的政策支持,這也是總書記講話所強調的:“如果在政策上左顧右盼,在工作上淺嘗輒止,就會貽誤時機。”盡管如此,我們更要看到,如果把地方發展全部的希望寄托於中央給政策,形成政策依賴,結果隻能走向反面。還是講話所說,“轉方式調結構是苦干出來的,而不是硬等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重點在於強調振興東北的希望在於激發內生動力,這一點對於走向市場經濟和法制經濟的中國,對於政策驅動已經不似改革開放初期那麼有效,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方法論價值。改革開放之初,政策驅動的作用幾乎立竿見影,原因在幾個方面,一個是計劃經濟捆得太死,一旦給一些能夠打開“鐵板一塊”的新政策,立即見效﹔另一個是那時中國經濟規模小,隻要政策向某個地區傾斜,這個地方就會崛起,特區現象說明的就是這一點﹔再一個是那時經濟結構簡單,政策調整面窄,容易施行,而今社會已經形成一盤棋,牽一發動全身,且各種政策已經用過,再難產生具有超越性的政策。況且,過度使用打破秩序的規則,收益遠不如傷害來得大。資金投入也是這樣,沒有效益的大項目,既可能扭曲地區發展,還會讓這些地區背上新包袱,畢竟投入資金是要回報的,沒有效益的投資就是包袱。

以特殊的傾斜性政策來促進地域發展、行業發展有其必要性,但應當逐步減少,因為過多採取這種模式容易導致兩個問題,一個是每個地域和領域爭取特殊政策,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以政策杠杆壓迫法制經濟、扭曲市場調節。另一個是造成地方政府的政策依賴,隻要發展遇到瓶頸或困境,就到中央要特殊政策,如果形成了政策依賴,內驅動力必然弱化,這也不利於良性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提醒我們,自己更新觀念,不能把制度的優勢簡單化為過度利用政府擁有的強大資源調控力,如果因為我們比西方擁有更多的資源掌握能力,就違規律,形成權力崇拜,最終會害了地方,自己也會吞下種下的苦果。在特殊發展階段與特殊地區,中央政府適度採用政策調節,但不能視其為萬能,尤其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以正確的態度,在借助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內生動力,以自強實現自我超越,實現永續發展。

那麼,中央的政策調整該如何更新內容?筆者認為,關鍵是順勢而為,轉身調整考評內容,以此影響地方發展方式。比如,當中央的考評杠杆偏向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那麼各地很容易以犧牲環境提升經濟,如果改變評價體系,分類考評,情況就不一樣。東北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老工業基地面臨轉型、資源枯竭城市尋出路,人口大量外流,這些狀況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因此換一種思路,給另一種政策(不以GDP論英雄),那麼東北就有足夠的時間調整,可以因地制宜,全面設計進而走出綠色發展道路。

三、走創新和開放之路不是階段性發展路徑,是振興東北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大國道路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鮮明提出並強調了“深化改革開放”與“激發創新活力”。他還具體指出,振興東北必須“打開思路”,要“摸索接續產業發展路子”,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總書記強調的創新是全方位的,既有思想觀念層面,也有操作層面。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考察時,總書記提出,“鼓勵科技人員樹立雄心壯志,敢於承接重大課題,精心攻克核心技術,在自主創新上取得更多成果。”還講到,必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政府要搭建平台、創新環境、提供相關政策支持、保護知識產權”等等。

筆者認為,“以創新牽引”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理念既反映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中,同時反映在最近與知識分子、勞動模范和青年代表的座談講話中,反映在與哲學社會科學界專家座談的講話中。創新是民族之魂,創新是動力之源。即便走綠色發展道路,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樣以創新作支撐。

此次東北之行的講話,在強調創新牽引的同時,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談到“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並且已經具體到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參與“中蒙經濟走廊”建設之中。為什麼總書記特別強調東北要“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筆者認為,這顯然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毋庸諱言,多重原因導致東北目前的發展困境,一個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大國企的自給自足,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社會,祖孫幾代人在一個企業中生活,不願意跳出去,也不願和不敢創業﹔一個是東北參與國內大循環不夠,參與國際大循環更弱。再一個是從傳統文化上看,東北地區百姓雖然多從內地而來,但環境條件較為富足,弱化了走出去的動力。所以,直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東北的民營經濟亦不發展,一些官員的開放意識也不夠強烈,視野不夠寬闊。要改變現實困境,必須認識到問題的要害,實現自我超越。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將習近平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的思想理念推廣開來,這應當是當下中國必須直面的問題,需要從思想深處剖析。也就是說,經濟社會領域的開放已經不可逆轉,但在思想意識領域,我們正在出現新的困惑。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國家,不自信就可能導致封閉和僵化,就會影響著引進來和走出去,進而遲滯我們的發展步伐,這是需要警惕的。真正讀懂習近平總書記東北之行的講話,進而讀懂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一定要有高度、深度和廣度。

(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系列解讀:


習近平強調“三個體現”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謀思路

鐘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楊正位:以傳統文化的“中道”智慧推動經濟學發展

史安斌:努力推動新聞傳播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尹韻公:習總書記“5·17”講話突出問題意識指明發展方向

胡敏: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理想才能扎根實際引領未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公方彬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