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敏: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理想才能扎根實際引領未來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

2016年05月30日08: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和緊迫任務,既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繁榮和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們“撐了腰”、“打了氣”。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鮮明地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他殷切期望“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這是對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們莫大的精神鼓勵和鞭策,更是賦予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無上的光榮。

時代發展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走在思想前列

社會的發展要求思想的引領。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既是一部人類生存發展史,也是一部社會思想發展史。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伴隨著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總是並駕齊驅,相互促進,引領著社會文明不斷開辟新的發展境界,給人類文明向前推進積累了豐厚的思想財富和巨大的思想動力。從古至今,環顧東西方文明發展歷程,可以看到,總是一個個思想者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推動著時代的發展,催生著人類進步。社會越向前發展,越需要思想的引領,思想者是社會最大的財富。

變革的時代催生偉大的思想。正如總書記所言,“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這也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學術和其他科學思想一樣,都是在人類社會出現重大躍進、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產生、發展和繁榮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們融合了過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步成果,始終立足於時代現實,致力於探索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規律,創立了先進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從而大大縮短了人類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歷史進程,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路明燈”。

當代中國厚植了思想的土壤。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推動世界文明進步中具有重要的歷史使命,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也孕育了豐厚的思想創新土壤。當今中國不缺誕生優秀思想理論的土壤,但是還缺少一批能夠引領未來的思想大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和偉大實踐,這事實上已經給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我們這個變革時代亟待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夠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中國的改革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

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才能扎根實際引領未來

事實証明:一切為歷史實踐所証明的正確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幾個天才智慧稟賦的靈光閃現,更不是能在“故紙堆中刨出來”構筑的“空中樓閣”。以唯物史觀看,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源頭都是來自人民生產生活的實踐需求,最終能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偉大思想成果必然要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所謂“學問”,就是要“問計人民”、“向人民學習”,“問計實踐”、“向實踐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這為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確立了研究治學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歷史坐標。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是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思想貢獻。要能夠擔當起這一責任使命,首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總書記指出,“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其實,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永葆生機活力就在於其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這樣的理論自覺,以人民為中心、以實踐為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繼續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其次,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歷史視角。總書記提出了“六性”即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把握好這“六性”,就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而開辟真理的新境界。

另外,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還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要認真系統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善於澄清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想迷霧,在多元多變多樣的社會思想格局中站牢服務人民的立場,發出思想的先聲、彰顯真理的力量。要以正在做的事情為起點,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對已經為實踐証明了的科學理論不僅要真懂真信,還要用科學理論武裝群眾,指導實踐,讓真理的光輝照耀中國發展的未來。

堅持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以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中國知識分子崇尚於立身立言立德,代表著社會的良知。做大學問做真學問,是知識分子的訴求和歸宿,是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的內在要求。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是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是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思想精英的淵藪,其學識學風學品,一定意義上正體現著這個時代、這個國度的人文品格和時代精神。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當代中國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夠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自覺做到這“四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不會“躲在小樓成一統”,而是胸襟廣闊,視野開闊,做出立足現實、順乎我們黨執政要求和時代發展要求的大學問。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還要追求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致力於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真學問。就如總書記提出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這樣才能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與此同時,全社會還要營造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這樣一種良好學術生態: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著力發現、培養、集聚一批思想理論大家和一大批銳意進取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人才。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系列解讀:


習近平強調“三個體現”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謀思路

鐘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楊正位:以傳統文化的“中道”智慧推動經濟學發展

史安斌:努力推動新聞傳播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尹韻公:習總書記“5·17”講話突出問題意識指明發展方向

胡敏: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理想才能扎根實際引領未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胡敏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