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習近平論科技創新:科技強國要在標志性技術上下功夫

2016年03月18日09: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習路上”大型網絡數據庫  點擊進入

【學習路上按】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並指出“要抓住時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希望上海能夠“著力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習近平說,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他指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科技強國是應有之義,但科技強國不是一句口號,得有內容,得有標志性技術。

近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摘選了自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7日至2015年12月18日期間的講話、文章、賀信、批示等50多篇重要文獻,分8個專題,共計188段論述。其中,該書第三篇重點闡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部分精彩論述如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13年7月17日)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重視科技的歷史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恩格斯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鄧小平同志對科技作用的著名論斷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代以來,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為什麼?其實,不是輸在經濟規模上,而是輸在科技落后上。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超級計算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極大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歷次產業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有新的科學理論作基礎,二是有相應的新生產工具出現,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四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調整並形成新的規模化經濟效益,五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變革。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積累和成熟中。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在一些科技領域,我國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固,創新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在一些領域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趨勢。國際科技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我國發展的很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科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必須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沒有強大的科技,“兩個翻番”、“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難以順利達成,中國夢這篇大文章難以順利寫下去,我們也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常抓不懈。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

——在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的講話(2014年1月6日),《人民日報》2014年1月7日

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老是在產業鏈條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摸爬,總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環節而佔領不了附加值高的研發和銷售這兩端,不會有根本出路。塊頭大不等於強,體重大不等於壯,虛胖不行。我們在國際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來,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決於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創新這件事,等待觀望不得,亦步亦趨不行,要有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勁頭,快馬加鞭予以推進。當然,科學發展是不可能一萬年的事情朝夕就辦成的。

——《在上海考察時的講話》(2014年5月23日、24日)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十六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頁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5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十億人左右,而我國有十三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6-7頁

我多次講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我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從這個經驗看,關鍵是時機和決斷。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正面對著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9頁

我們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有持續創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備良好條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對國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決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決斷,不然就可能與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9-10頁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當前,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在傳統國際發展賽場上,規則別人都制定好了,我們可以加入,但必須按照已經設定的規則來賽,沒有更多主動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如果我們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與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的,也總是留給有思路、有志向、有韌勁的人們的。我國能否在未來發展中后來居上、彎道超車,主要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11頁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中,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努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佔領制高點〉上的批示》(2014年6月23日)

我們必須認識到,從發展上看,主導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隻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古代大帝國最終走向衰敗和解體,除了政治、軍事、地緣上的原因外,創新不足和技術停滯也是重要原因。鴉片戰爭我們被動挨打,也是這個原因。對歷史規律,我們要認真研究和鏡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能不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能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看我們能不能有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科技強國是應有之義,但科技強國不是一句口號,得有內容,得有標志性技術。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8月18日)

走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最終要靠科技進步。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聯網+、分享經濟等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蘊含著巨大商機。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18日)

相關鏈接:

習近平: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習近平談創新驅動:不能“腳踩西瓜皮” 要抓好頂層設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葉、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