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習近平2016“兩會”重要講話系列解讀之三

習近平"三個著力"促湘發展 打贏供給側改革這場"硬仗"

2016年03月09日16: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3月9日電(萬鵬)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聽取代表意見,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自十八大以來,繼2013年視察湖南后又一次對湖南的改革發展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習總書記結合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從“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等三個方面提出了等許多新論述。多位學者在接受採訪時分析認為,總書記的講話為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具體的思路,體現了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同時,講話也表明了國家對糧食安全並沒有放鬆。

把握好“五對關系”:

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從去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首提“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將這項改革形容為“十三五”時期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是“衣領子”、“牛鼻子”,直到春節前夕,習總書記在江西考察之際再次圍繞這一概念提出要“加法、減法一起做”,可以說,總書記繪就的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線圖”日漸清晰。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昨日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習總書記再次就這一重要發展戰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論斷,並要求把握好這“五對關系”。他還指出,要“以銳意進取、敢於擔當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打贏這場硬仗。

“總書記提到的把握好這‘五對關系’各有側重,為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具體的思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在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採訪時指出,把握好“加法”和“減法”,主要指的是如何調整結構,進行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把握好當前和長遠,主要談“供需”,一般需求管理更強調近期,而供給管理更強調長遠﹔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主要圍繞改革的技術層面和心理層面,指出我們推進改革不能操之過急﹔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指的是改革的著力點,當前主要矛盾是調結構,結構調整好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主要針對的是政府簡政放權,供給是企業供給,不是政府供給,政府應該促進微觀主體的活力。

再談扶貧開發工作: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決守住民生底線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對減貧的邊際效應逐年遞減。同樣的投入和方法,難以取得與過去相同的“產出”。“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2013年11月3日,湖南省花垣縣,面對新時期扶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了“精准扶貧”的戰略構想。這一立足於中國貧困地區實際的創新理念和偉大創舉,成為指導我國新時期扶貧開發事業的戰略思想。

此后的多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闡述了扶貧、脫貧的深刻內涵。在昨日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湖南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個著力”的指導意見。其中,圍繞“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並指出,“要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板”,“堅決守住民生底線”,“使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貧困人口減少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一個標志性成就。”中國扶貧發展中心副主任曹洪民曾撰文指出,農村貧困人口的減少,為農村地區消費力的提升、國家經濟內需的提振起到支撐作用,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指出,解決欠發達地區的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習總書記在昨日的講話中,從“農業供給側改革”談起,圍繞“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落腳於“糧食安全”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主題。他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研究和完善糧食安全政策,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回顧多年政府工作報告,“糧食安全”在“三農”問題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生生導師姜文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如2014年報告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2015年報告提到“今年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盡管今年的報告沒有直接提及“糧食安全”這一詞匯,但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糧食安全很重視,而且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國家對糧食安全並沒有放鬆,不是沒有重視,而是重視的角度有所不同。”姜文來談到,以往關於糧食安全,我們更注重數量安全,注重糧食生產的數量,對糧食生產的結構、質量和效益關注不足,如今糧食安全觀即“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並沒有發生變化,但在糧食結構方面進一步細化。他指出,國家將更加重視持久性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數量上整體上沒有問題,但在結構上存在失衡,必須對糧食結構性調整,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國家對糧食結構進行調整,是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讓糧食安全站在“政府和市場兩隻手都發揮作用”的基礎上,從更長遠的角度,從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角度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樣更會持久和穩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