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習路上

專家:習近平“四個沒有變”論斷深刻揭示中國經濟未來趨勢

2015年12月04日11: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4日電 (萬鵬)在今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曾指出:“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今日,人民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四位經濟專家的解讀文章,闡釋“四個沒有變”的深刻內涵。專家文章認為,“四個沒有變”的判斷深刻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趨勢,充分表明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受到理論界的廣泛認同。以下是四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摘編,以饗讀者。

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蔡昉

准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必須超越短期的、擾動性的和局部的現象層面,著眼於主導性的趨勢和宏觀層面。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長期走勢的宏觀背景和基本格局,指明了對我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的基礎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立足點。

雖然有人以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態勢為依據提出世界經濟進入“新平庸”,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表現趨好,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有利於恢復世界經濟增長動力,形成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

我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處在資源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增長動力轉換過程中,具有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和人力資本優勢,有能力利用好當前科技革命孕育期,贏得先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由於我國具有堅實物質基礎、龐大人力資本存量和廣闊發展空間,即使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將位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提高潛在增長率的機會是廣泛存在的。我國還存在諸多體制性因素,妨礙挖掘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潛力。因此,旨在消除這些體制性障礙的改革可以帶來巨大紅利,並直接表現為潛在增長率的提高。【詳細】

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姚洋

習近平同志關於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的重要論斷,對於堅定我國經濟發展信心、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疑慮具有關鍵作用。看一個經濟體是否具有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和條件,主要看其科技進步速度、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以及資本積累速度。我國在這些方面都具有很大優勢。

我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即使在老齡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我國勞動人口仍然約佔全部人口的67%。雖然這一比例將繼續下降,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勞動人口佔比較高的優勢仍將存在。不僅如此,我國還具有兩方面有利因素,可以緩解以至對沖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帶來的勞動力數量減少。

我國資本積累能力強,投資潛力大。在沿海地區進入依靠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推動發展階段的同時,內陸地區還有巨大的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使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當然,應清醒認識到,經濟增長潛力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經濟增長。使經濟增長支撐條件充分發揮效力,必須切實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當前,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處理好投資和結構調整的關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繼續以投資促增長是不矛盾的。處理好淘汰過剩產能和充分發揮增長潛力的關系。處理好促進居民消費支出和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的關系。【詳細】

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沒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軍擴

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的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不斷克服沖擊和挑戰,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具有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當前,盡管我國經濟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時期,但這些基本特征並沒有改變。

韌性好,是指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與調整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較快恢復正常狀態。一是經濟體制的調整和適應能力較強。二是政府調控能力較強。三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進一步增強了經濟韌性。

潛力足,主要是由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從世界范圍看,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屬於比較典型的后發追趕型增長。盡管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收入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因此,我國經濟追趕型增長過程並沒有結束,仍然具有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潛力。

回旋余地大,可以從區域空間、產業門類、調控政策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區域空間來看,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發展水平、面臨的矛盾問題存在較大差異。二是我國產業門類齊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使我國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產業配套能力、技術成果產業化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回旋余地比較大。【詳細】

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張佔斌

習近平同志關於“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正在加速積聚,各種積極因素正在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特別是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更加明朗,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提質增效的總體特征。

消費驅動力增強,內需結構持續改善。過去,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和大量出口,消費動力相對不足,經濟發展易受外需市場波動影響。當前,我國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模式逐漸興起,養老家政、旅游休閑等新的消費熱點加速形成,特別是網絡消費、訂制消費等異軍突起,電子金融、電子醫療等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

服務業佔比過半,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明,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是一次轉型,靠的是工業化拉動﹔工業主導到服務業主導也是一次轉型,靠的是服務業大發展。過去,我國產業結構呈現“二產獨大”的特征,工業發展迅猛,但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問題。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特點尤為突出。

新型城鎮化積極推進,城鄉結構持續調整。過去,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並存,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不夠,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隨著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持續發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政策逐步落實,城鄉結構調整的“正外部效應”持續顯現。【詳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