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追溯習近平的延安情:曾在這裡流淚,也在這裡成長

2015年02月15日15: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2月15日電 (記者景玥)2015年2月13日,農歷乙未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陝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總書記到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這裡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含義。

47年前,十五六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生的插隊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裡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直到1975年秋天才離開這裡,整整7年時間。

陝北高原培養出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據新華社《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一文報道,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梁家河村村民今天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干活的情景時,還是歷歷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裡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

村民們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們的印象中,習近平經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冰水裡干活,當時社員都評價他是“好后生”。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學習。在梁家河村人看來,習近平以后取得的這些學業成績是順理成章的——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記得習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時,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他。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他看書有個特點,喜歡把幾本書攤在桌子上看,不讓人動。有一次,我翻起來看了看他的書,他不讓我動,說要是其他人動,他就生氣了。他不僅比我們愛看書,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樣。” 曾同習近平一起勞動的村民石春陽介紹說。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已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人民大會堂陝西廳,與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陝西代表團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聽完代表的發言后,習近平激動地說:“我是在延安入的黨,是延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賀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詩裡所描繪的:我曾經幾回回夢裡回延安。我期盼著在一個合適的時候,能去陝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區人民學習,向陝西的各級干部學習。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

我在這裡流淚 我在這裡成長: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7年,讓習近平與梁家河村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雖身居高位但不忘本一直情系梁家河。

這次春回陝北,見到鄉親們,習近平十分高興。雖然每個人臉上都印刻著歲月的滄桑,但老朋友相見十分親熱。不少當年在一起共同勞動、生活的鄉親,習近平一眼就認出了,親切叫著他們的名字,問候他們的家人。

與以往到地方視察不同的是,習近平這次是帶著家人,給梁家河鄉親們拜年。熟悉中國人情禮節的人都深知,這裡面多了一層意思,濃濃的親情盡在不言中。習近平用陝北方言介紹妻子彭麗媛“這是我的婆姨”,還給鄉親們帶來了年貨。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還有春聯、年畫,家家有份。這些都是習近平自己出錢採辦的。

幾十年來,習近平一直關注、關心梁家河的父老鄉親,而且親力親為,通過種種方式幫助他們。在福建任職時,他曾把一位名叫呂侯生的梁家河老友接到福建,自己花錢為他看病。

1993年,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並於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給梁家河村回信,表達惦念之情,鼓勵鄉親們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2004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接受延安電視台《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在回答記者關於插隊最難忘的一件事時,習近平表示是1975年被推薦去清華大學告別梁家河村的一刻。

習近平性格剛強,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幾乎從來沒哭過,印象較深的兩次哭都是在陝北。”

習近平回憶說,在臨走的那一刻,他哭了,可能那是他到延安插隊以后第二次哭。“第一次是我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兒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個時候哭了,但是大家也沒有看到,都是找一個地方去哭。在要離開的那天是當眾哭了,就是‘當眾丟臉’了。”習近平說。

“要離開的那天,我因為睡得比較晚,早上一起來推開門,外面都站滿了老百姓、鄉親們,但是都沒有吵我,因為我在裡邊睡覺,(他們)靜靜地等。反正我那次是哭了。”他在專訪中表示。

在這次考察時,習近平發表了深情的感言。他說,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看到大家感到很親切。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裡一呆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景玥、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