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跟黨報學如何解讀習近平文章

2015年01月07日08: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習路上按】1月6日,《福建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習近平2002年4月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並配發評論員文章對此文進行系統深入解讀。這篇標題為《熱愛文化的境界與情懷》的評論員文章說,“我們懷著強烈的共鳴,重新發表習近平同志這篇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文章。”“披讀再三,這篇刊於13年前的文章,依然熠熠生輝。好文章的光彩歲月難掩,偶然發現此文時不禁眼睛一亮,難忘那種如獲至寶的喜悅心情。”

《福建日報》在解讀習近平思想方面,一直頗有口碑。今天就以此文作為范本,跟廣大網友一起磋砌,怎樣分析梳理,怎樣遣詞造句,寫好解讀文章。

怎樣分析梳理——

原文

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

解讀

語意解讀:此言字字扛鼎。說到“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仍然覺得意猶未已,還要再加上一句“二者同等重要”,言之切切的強調語氣躍然紙上,見出作者對這一論斷的格外執著。不光概括地提保護“人文環境”,還一一細數要保護好“古建筑”、“傳統街區”、“文物”、“名城”,見出對文化遺產關懷備至、惟恐有失的拳拳之心。文章把文化責任放到與經濟責任同樣重要的位置,振聾發聵,正本清源,表達出健全的執政理念,展示了高遠的執政境界。

深層剖析: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僅要發展經濟、建設富強的中國,而且要繁榮文化、傳承文化,迎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古建筑”、“傳統街區”、“文物”、“名城”與五經四書、諸子百家、唐詩宋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載體,無比珍貴,我們都要特別地愛惜。保護這些遺產決不僅僅是政府文化部門的具體工作,也是我們的政治責任。后人也會將保護中華文化的功過納入對我們的政治評價,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有足夠的自覺和強烈的歷史感。

原文

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古建筑也是歷史載體。當我們來到戚公祠,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正氣宇軒昂地向我們介紹戚將軍帶領著戚家軍殺得倭寇丟盔棄甲的戰史。當我們來到馬尾昭忠祠,它正語氣凝重地向我們敘談福建水師遭到法國軍艦突襲奮起反抗的悲壯歷史。當我們來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飛色舞地向我們講起,林公則徐氣壯山河的壯舉——指揮軍民在虎門銷煙的歷史。當我們來到開元寺,它正自豪得意地向我們表述,大鐵佛是我們的先人掌握高超的冶鑄技術的証明——古建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意解讀:字裡行間浸透著對祖國歷史的珍惜。當作者寫到“古建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時,列舉了戚公祠、馬尾昭忠祠、林文忠公祠、開元寺,真切地表達了對這些古建筑的感受,如數家珍。這些遺產見証了祖先的英勇和智慧,也記錄了悲壯的奮斗與犧牲,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深層剖析:撫摸著那些古色斑斕的老牆,我們不禁心潮起伏,有無限的追思與感慨﹔我們由此與古代的英雄有了心靈的感應,與中國的歷史有了精神的溝通,感情上得到了安慰和充實,這些古建筑乃成為我們心靈的寄托。即使歷史街區中那些尋常巷陌、簡陋民居,也熏染著悠悠歲月中的煙火氣,陪伴過普通中國人的憂樂悲歡,會讓我們心中生出溫暖、親近之情,喚起我們的人生感悟。


怎樣遣詞造句——

原文

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解讀:作者的這些話是真有體驗、真有體會的話,是發自內心的話,也說到了我們的心裡。祖國歷史上留下來的具有文化價值的一城一街、一磚一瓦,在我們心中都有神聖的意味,都是賦予我們人生以意義的精神財富,都不容褻瀆、不可侵犯。

原文

在經濟發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解讀: 序文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作者苦口婆心地講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文化遺產增加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會大大提高城市的整體價值。老街道、老房子會豐富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感受,喚起人們對城市的依戀感,增強人們對城市的向心力。此中真諦,我們要通過學習此文深入領會。

原文

現在有些地方名城保護、古建筑的保護出現一些問題,根源就在於隻顧眼前的一些經濟利益,隨意改變文物管理體制,將原為文物部門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移交別的部門管理。殊不知古建筑的保護、傳統街區的保護、任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的保護,都需有專門業務知識和掌握國家文物法規政策才能保護好。福建也出現有這樣的苗頭,我們不希望出現問題,要求依法加強管理保護。

解讀:很多人破壞文化遺產是出於不正當的利益訴求,作者直接點出“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隻顧眼前的一些經濟利益”,並一針見血地指出“福建也有出現這樣的苗頭”,表明了“要求依法加強管理保護”的嚴正態度。作者清醒地看到了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嚴峻局面:“現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語氣中有深切的憂慮,也有嚴厲的批評。

 相關新聞


習近平:《福州古厝》序

福建日報評論員:熱愛文化的境界與情懷

獨家:年輕時的習近平怎樣保護文化遺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姚奕、高雷)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