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网络时代更需理性”:大学毕业时说这个有点晚

士心

2016年07月06日10: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眼下正是大学毕业季。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开始时髦起来,风格也是各出心裁。有煽情的、有励志的、有卖萌的、有做检讨的……不管这四年教育效果怎样,校长们都想抓住“最后一课”的机会,再狠狠扎上一针鸡血,期望临行之时,能在学生头脑里,掐出一点“胎记”。

许是校友的缘故,笔者对母校校长的毕业致辞更为关注。据媒体7月5日报道,老校长讲了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网络时代更需要理性。他认为,信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但大量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侵犯了人们的沉思,缺少了当面的观点交锋和理性思考,肤浅、错误的观点大行其道,“你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个不经意的转发,也许像蝴蝶的翅膀在远方会扇起一场飓风”,“网络使这个世界任性起来”。

不知老校长为何在毕业典礼抒发了这样的感慨与见解。或许他也感受到,智力水平和知识储备,与理性思维并非就有天然联系;专业知识和高智商,也未必是虚假信息、歪理邪说的“防火墙”。应该说,看得很透,提出的见解也非常有价值。只是在大学毕业之际才提出来,似乎有点晚。

老校长提出的这一问题,在传播学中其实有个专门名词,叫媒介素养。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面对各类媒介信息,能有选择地进行获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各类信息、见解那么多,你怎样区分真假、明辨是非,最终为我所用。虽说是个传播学概念,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早已进入小学课程,而非到了大学才有,更不会迟至大学毕业才提出。

媒介素养,原本是一些国家和地方,囿于所谓自由传播理念,无法对电影电视以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实行源头控制,在“信息发布端”把关,只能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全体公民“信息免疫力”。他的理念,是让社会公众有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等,避免误听轻信、人云亦云。

我们传统的管理媒介和信息发布方式,是从信息发布端严格控制。这在“前网络化”时代,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也留下隐患,民众对信息接受的“免疫力”较弱,信息传播的“规则意识”匮乏。当网络大潮袭来,面对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和种类繁多的发布渠道,许多网民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表达时又往往随心所欲、易走极端。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源头管理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乱象和“任性”,促使他在毕业送行之际,疾呼“网络时代更需理性”。

网络时代的确更需理性,但前提是网络时代的信息管理与公民教育,也更需创新与完善。

源头管控仍需加强。正如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严禁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等,就是在管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努力将管理覆盖面向新媒体延伸。但从这一最新通知也可看出,似隐含着重点管住主流媒体,对一般网站与社交工具只能“网开一面”的苦衷。

很明显,只抓源头效果有限。政府教育部门还须探索从信息接受端入手,在全民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内容。在孩子从学会上网、用手机开始,就有人系统地引导教育他们,对网上不同信息和观点,要有正确的分析、判断;发布信息或意见时,要尽量真实、理性、客观。以往没有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学生、大学生,也要下大气力“补课”,不要等到大学毕业时再让校长提醒。如此假以时日,当我们的大多数网民,都具备一定媒介素养,虚假信息、极端表达就会受到有效遏制,网络世界也将不再任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总书记告诫我们在“赶考”中要警惕的三大误区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不可缺少的“骨子气”

全面担负起狠抓党的作风建设这一重任

在“自我革命”中永葆执政生命力

“为民”初心不能忘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