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民
75岁的辽宁人周胜喜,因一起合同纠纷案向宽甸县长甸镇政府讨债19年。19年前,政府欠其247万元,拖欠至今,按照律师的计算,本金加利息已高达3700余万元。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丹东中院作出决定,将长甸镇政府纳入失信黑名单。(《北京青年报》 6月23日)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论是借国家、集体、组织还是个人的钱,都必须按期偿还。政府欠债并非第一次耳闻,但是像长旬镇镇政府那样,欠下3700万巨债,长达19年不还,因“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而被列入了失信黑名单,成为了“老赖”,不仅让老百姓蒙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失,更让政府自身名誉扫地,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破产”。
众所周知,借钱需要有抵押,要么是以物质财产作为抵押,要么是凭债主信任作抵押。那么,镇政府欠老百姓钱是靠什么来抵押呢?是政府的公信力,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政府公信力一旦“破产”,关系到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经济借贷问题,还是关系到政府信誉和干部形象的作风问题,影响社会风气和民心所向,久而久之必然会失去老百姓信任,导致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的破裂。
不禁要问,欠老百姓的“经济账”可以还清,但失去公信力背后的“信誉帐”“作风帐”和“民心帐”该如何还清?又由谁来还清呢?其实,政府欠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欠债不还的“老赖”态度,其背后是一种“有权任性”行为,是在凭权力耍赖,这不仅是为官者契约精神的缺失,更是权力观的扭曲,公仆角色的严重错位,连对老百姓的承诺都无法兑现,又谈何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长旬镇镇政府成“老赖”,公信力“破产”,负有责任的主要还是该镇的领导者。19年间,把247万元欠款拖到了本息共计3700多万元,从根本上讲是“新官不理旧账”现象造成的,有的领导干部总是喜欢把“上届的事,一概不管”、“谁欠的你找谁还”、“我刚来并不清楚具体情况”、“有钱了再还”当作欠债不还的借口,将政府公信力当成“信用卡”,无限透支,最终导致了公信力的“破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务院不久前还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法院将镇政府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可以说是诚信社会建设迈出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失信面前都将受到相应处罚,但关键还是要落实,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让被执行者早日还清欠款,还债主一个公道。
此外,要维护政府公信力,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还必须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一方面要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把“旧账”算到负有主要责任领导干部头上,让那些随意、恶意透支政府公信力的干部过不了关。另一方面也必须把“旧账”纳入到“新官”的政绩考核中,增强政府人员的诚信意识,积极主动把政府公信力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