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太行愚公”的生态文明理念值得传承

许贵元

2016年06月16日14: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期,李保国这个名字传遍了华夏大地,他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深深打动着全国亿万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保国是河北农大教授、经济林专家、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专家。自1981年大学毕业走进太行山, 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30多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甩掉“穷帽”;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带动河北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快速发展;他运用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先进实用技术,点石成金,硬是在荒山秃岭、千沟百壑的太行山开拓出一片令人仰慕的“生态家园”和“绿色世界”,抒写了一段“秃山披绿荫、荒岗生金银、打造生态美、致富山区人”的历史传奇,被誉为“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同志不仅是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的典范,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我们大家永远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李保国同志的生态文明理念,更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需要我们继续弘扬和传承。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规定和实施方案,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和本质所系。当今,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有些地方依然存在“重经济、轻生态”和“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个别地方的执政领导,还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误认为:抓经济发展、领导政绩明显;抓生态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更有甚者,穿着新鞋走老路,奉行“经济要发展、污染难避免”的惯性思维方式,人为制造了许多令人遗憾的“生态伤痛”。比如退耕还林,只见“退耕”,不见“还林”,把退回的耕地,用在了其他建设项目上;湿地保护也被名目繁多的旅游项目“吃掉”不少,使“天然氧吧”失去了应有的生态功能;矿山开发和生态修复没有同步进行,违规兴建的“黑色工厂”和“采石场”还在散发着扬尘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发力”,甚至不分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需要,搞“平均分配”或只拿出一部分补偿资金撒撒“胡椒面”。生态考评也存在“经济发展快、一俊遮百丑”的问题,对一些党政主官在任和离任期间形成的“生态欠账”真正被追责的却寥寥无几,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了一句时髦的“执政口号”,主要病源就是一些地方领导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太行愚公”李保国,就是当今传播“生态文明”、播撒“生态火种”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都应该像李保国同志那样,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百姓富、生态美”的伟大绿色事业的实践中去,争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表率。

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入心入脑,作为各级领导永不动摇的执政理念。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战略部署。方案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让“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永远铭记。各级领导要反复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充分认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用新时期的生态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要彻底破除扭曲的“政绩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纠正“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 倾向,坚决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执政行为和生态建设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百姓切实感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带来的福祉,不断分享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巨大实惠。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因此,要把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全民生态法治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让新时期的生态理论和理念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对肆意破坏生态资源、制造环境污染、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种种不法行为和案件,要敢于亮剑、果断查办、严惩不贷。勇敢地运用法律这个锐利武器维护生态安全,巩固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强化生态考核机制的约束力和“终身追责”制度的有力实施。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列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凸显生态建设成果的考量比重,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以此来约束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行“党政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等等文件规定,防止一些领导干部执政一方“带走政绩,留下污染”现象的发生。要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使执政者敬畏生态建设,重视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如果生态建设不达标,或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不仅会受到“追责”、丢掉头上的“乌纱帽”,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