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民
24日中午,习近平来到地处我国东北端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实地察看这里的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习近平强调,黑瞎子岛不要建成开发区、工程区、游乐场。岛上建的基础设施都应是对生态起保护作用的。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新华网 5月25日)
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到《十三五规划》,从洱海之滨到黑龙江畔,无论是在中央讲话还是在地方考察,他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
但从现实来看,生态保护的最大敌人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衡量地方官员表现的重要标准,虽然中央一再强调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科学发展,许多领导干部也表态“纠正政绩观”、“不唯GDP是从”,可一到地方就总爱看数据、比排名,过分看重经济发展的“显性政绩”,忽略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隐性政绩”。
明知破环生态国法不容,祸害子孙遗臭万年,为何还有少数地方政府宁愿破坏生态也要让污染项目上马?主要原因就是少数地方干部政绩观扭曲。一方面是干部考核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为了避免考核排名靠后而选择以环境换取政绩。另一方面是少数干部的自私心理作祟,一心只想在自己位置上多干出点成绩,求功心切而把污染的烂摊子丢给后来人。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隐性政绩”虽然不抢眼、周期长、见效慢,但管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只有给领导干部政绩观戴上“紧箍咒”,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在这些不显眼的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上下大力气、加大投入、花足心思,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也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子孙后代。
给领导干部政绩观戴上“紧箍咒”,一方面要落实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明确“关键少数”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以“硬指标”让“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等不负责行为过不了关。另一方面要把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结合起来,及时调查核实环境污染事件,让监督更加透明阳光,追责更加强硬有力。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经济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落实追责制度,在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的同时,还应该明确责任清单,把干部必须作为事项和不得作为事项列出来,防止部分干部消极怠工、无所作为,或是害怕“引火烧身”,宁愿拖着也不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