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立“有为”公心 促“无愧”境界

何秋劭

2016年05月04日15: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作为,同样是一种腐败,其危害性不比吃拿卡要、权钱交易等行为小。部分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借以种种理由,或是推诿搪塞、扯皮抵赖,或是躲避责任、逃避问题,信奉“干得多,难免错得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伪逻辑,爱惜自己的“羽毛”而不做事。也有部分领导干部,虽有“满腔热血、一身抱负”,为社稷、为地方、为百姓积极贡献。但做事往往雷厉风行、极具个性,忽视他人感受或是触碰他人利益,由此招人妒忌、惹人厌恶,致使重重阻挠而至,久而久之其干事创业的斗志与毅力终被消磨,沦落为碌碌无为、尸位素餐之人。对此,既要让“无为”干部重立“有为”公心,更要为“想为”干部撑腰、打气。

以“为民”初心,重唤干部动力之源。如张载所说“为民生立命”,又如范仲淹所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道出的是为官从政的初衷愿景,说出的是为官一任的使命担当。一切以为了人民为初衷,以满足群众夙愿为目的的行动、努力,必定得到群众的拥护,获得人民的尊敬,从而凝聚合力、汇聚动力,促使各项事业善做善成。如此,既可为自己树立口碑、展现成绩,也能在干事创业、为民谋福的工作中体现个人价值,感悟到其中乐趣。因此,重塑“为民”初心、重识“为民”初心,是使不作为干部重新找回有为乐趣的重要条件,尤须各级干部重视。

以“廉洁”律己,确保心正不为物役。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价值底线。守住底线,必定能常乐无求;失了底线,必定会常忧不足。正所谓“心无愧怍,则无入而不自得;心无贪恋,则无往而不自安”,目前,改革事项已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各级干部心不旁骛、积极奋进、脚踏实地履行各项职责、落实各项举措、完成各项任务。倘若心为物役,做事必定束手束脚,不能动真碰硬。比如,工程招标时,让不合格企业承包工程,以至于建造了“豆腐渣工程”;干部违纪时,由于平日“私交甚密”,不好批评教育,甚至动真碰硬,往往毁坏当地政治生态,掩埋下“塌方式腐败”的祸根。因此,以“廉洁”时刻自律,是干部干事履职、公道正派的关键所在。

以“制度”撑腰,让敢为者放开手脚。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以“制度”形式为敢于作为、勤于作为、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打气,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组织部门要完善激励敢于作为的选人用人机制,选拔重用能在大是大非前敢于坚持、在困难矛盾面前敢于担当、在解决问题之时心有良策、在开拓局面之时富有成效的干部,构建“良币驱赶劣币”的良性竞争模式。同时,完善容错机制,辩证看待敢作为干部的个性或特点。对促进发展的个性或特点,要鼓励、欣赏,使其充分发挥;无助于发展的个性或特点,要正确引导,使之转化。此外,纪检部门要科学制定监督细则,树立“保护干部也是政绩”的理念,对因工作敢于作为、坚持原则而触动他人利益招致打击报复、诽谤中伤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查办训诫,保证敢为干部的积极性与精气神。

“物无定分,则人人各满其欲而万物争”。当前时势,要求各级干部“满其欲”,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满腔热血投入进各项事业建设中去,如此必能万事顺、万物兴,换得治下的海晏河清。而此,重塑初心,廉洁克己,予以保障,是确保干部秉持“有为”公心,终而问心无愧的关键元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