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陕西日报:信用重建,需要契约精神支撑

白亮

2016年04月22日09:30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信用重建,需要契约精神支撑

“改天请你吃饭。”这句很多同胞听来最耳熟的话,也是最能反映当下社会信用水平不容乐观的一句话。因为这顿饭在很多时候是没有下文的,你可千万不能当真,除非你想减肥。

不仅这种口头的承诺当不成真,那些白纸黑字的借据也有好多算不上数。当拿着到期借据的债权人一次次打电话或找上门催要欠款时,得到的往往是那句能让耳朵起茧的答复:“过几天还你钱”。而更有甚者,干脆人间蒸发一跑了之。

类似这些失信违约现象的司空见惯,表明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信用危机。表面看,这是因为新一轮的经济下行和民间借贷危机所致;往深里看,则是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缺乏契约精神造成的。

所以,要重建“信用大厦”,首先要培育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做支撑,“信用大厦”就不可能矗立起来。

契约精神产生于商品交易发达的社会,是指人们认真履行经过口头或书面约定的事项的意识和行为。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缺乏契约精神,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契约精神的生长。于是,当市场经济快速到来时,契约精神的短板就暴露无遗,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等现象就屡见不鲜。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契约精神在我国普遍缺乏,即使在国内商业化最早、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也竟然有90.2%的市民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所以,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信用,首先必须补上契约精神的短板,而要做到这点,必须道德和法律并重。

一方面,契约精神需要道德的滋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诚信,“信”甚至被儒家作为“五常”中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虽然,传统的诚信文化主要依赖道德的自律而不是法律的他律,但这就是中国的特殊“土壤”,契约精神的种子要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就得吸收传统道德的营养,否则,就有可能水土不服,进而出现《道德经》里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现象。

另一方面,契约精神需要法律的保障。虽然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别重视的修身养性路径,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来保障,往往就会出现口头上道德文章、行动上男盗女娼的现象。只有公民和政府都按照法律、制度行事,契约精神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无疑为培育契约精神提供了良机。

总之,只有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法律体系相结合,契约精神才能在中华大地蓬勃生长;只有让契约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诚信大厦才会有坚强的支撑,一个“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诚信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