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潜而不藏”才是干部为政的良方

吴盛林

2016年03月24日15: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下乡调研,闻听群众对该地一位离任多年的镇党委书记念念不忘,因为当年在那位书记带领下整治的荒山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如今已成为当地全面奔小康的引擎,群众把这些事情称为“看不见的政绩”,并赞不绝口,觉得这样的政绩才是老百姓最欢迎最需要的。(新华网 3月23日)

爱做“显绩”不爱做“潜绩”,似乎是官场中部分领导干部的一种通病。一些领导干部上任、在位都爱烧几把“旺火”,弄点动静,搞点名堂,做些面子工程、示范工程当作自己的“大手笔”、“大作为”、“重头戏”,否则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位置,对不起手中的权力,对不起当地的百姓。须不知这种想法,正是政绩观扭曲变异的开始。

从“粮库满仓骗总理”的倪发科到“任性造林”的江西原书记苏荣,从爱搞新地标建设的申维辰到盲目贪大的郭有明,从“拆迁市长”季建业到“规划之神”万庆良等等,都是大搞政绩工程,追求“轰动效应”、“眼球效应”,喜欢用“显绩”彰显“成绩”的典型代表,其结果无一不导致地方政府受累、让社会发展受损、让人民群众受苦。

当然,也有栽树不乘凉、挖井不邀功的典型代表,比如“四有”书记谷文昌、“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造林书记”杨善洲、“最美基层干部”高德容……这些领导干部,在位期间没有轰轰烈烈壮举,没有可标榜的政绩,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公仆情怀,一朝一夕、一点一滴无不在为民谋利,他们做的点点滴滴都是“潜绩”,甚至是几代人、几十年才见成果的“潜绩”,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的尊重、百姓的爱戴都会不请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显绩”与“潜绩”,一字之差,也是一念之别,不同的政绩观决定了不同的执政理念,不同的执政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执政效果,会获得不同的发展成果和社会评价。

在“十三五”规划刚刚开局、改革步入深水区、全面小康进入攻坚期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些不急功近利、不显摆造绩、不为己欲、不图私利的民生“显绩”,让群众共享成果,拥有获得感。但更需要一批能树立良好“潜绩观”、甘做“潜力股”、善做“潜绩”工作的干部去铺路架桥、默默奉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那样,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可圈可点的显绩,但群众的心里都会有一杆秤,孰是孰非、孰对孰错,自然会作出正确评判。就像这位离任多年的镇党委书记,尽管他当年带领群众整治荒山和修建水利设施看不到明显成效,但是为当地全面奔小康打好了基础,群众自然会对其念念不忘。

重视“潜绩”,提倡“潜绩”,除了需要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潜绩”理念,更要让那些“看不见的政绩”得到肯定。尤其是组织部门,要当好发现善做“潜绩”领导干部的“伯乐”,在考核考察干部时,不能简单以看得见的“显绩”去考量,要多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尽管一时看不见成效,但利国利民的长远“潜绩”中去研判分析、考核评价,并多从群众的口碑中寻找答案,让看不到的“潜绩”亮出来、晒出来,让那些扎扎实实打基础、默默无闻作贡献,真正具有“潜绩”的干部得到关心和重用。如此,方能让“潜绩”观念深入人心,并开花结果,让干部在“潜绩”中走上“T台”,秀出“达人”风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