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闻“化”色变成就不了产业升级

商骅池

2016年03月21日14: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有医药化工公司到某地投资,地方有关部门及领导闻“化”色变,当即表示宁可放弃项目,也不愿承受任何安全或环境风险。项目几经周折,最终未能进入审批流程。(据3月19日人民日报)

不盲目追求政绩,不以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的“无底线发展”初衷是好的,但是不调研、不论证,“一刀切”地拒“化”于门外,难免有懒政之嫌。

前几年,不少地方确实存在“粗放”发展的现象,项目引进光看“效益”,只要能给当地增加财政收入,能解决地方群众的务工问题,能为执政者添加政绩,那就是好项目,审批相对宽松,化繁为简,甚至有关领导亲自出面“打招呼”,要求土地、环保、安监等部门“开绿灯”。以此导致了安全和环境问题频发,群众上访问题“井喷”。

现在,“绿色发展”成了主旋律,于是一些地方领导便“学乖了”,医药企业、化工项目、金属类项目等只要是与化工、污染、高耗能沾点边的就一律免谈,因为它不“绿色”。但是这样的理解有点“黑猫非猫”的味道,不做调研的结论终归是有偏颇的,不是所有的医药、化工项目都是对环境污染的,只要选址得当,对原料和垃圾做好相应处理,很多项目污染的风险是完全可控的。不是所有的金属类项目都是高耗能的,许多精细的金属工艺甚至是低耗能高效益的。以上项目和“绿色发展”可能并不冲突。

当然,这些都有待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做进一步的甄别。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具体的项目说明进行深入研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可到类似项目企业进行观摩,还要聘请资深专家就选址、规模、环评、生产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并以适当方式将研究论证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必要时也可以开一个听证会,征求一下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毫无疑问,医药的发展同样在为人类的身体健康造福,化妆品、塑料制品等正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没有一个民族的品牌是在“拒绝”里诞生的,技术革命、产业创新,实现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不再进口是需要适当支持与包容的。如果项目发展的利大于弊,环境污染、生产安全切实有保障,能搏得大部分群众的同意,那么,在协调发展、造福社会的框架里,在严格审批、强化监管的前提下,何不给他们一次机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