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存在,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符合规律的阶段性现象。待冲破转型升级的关口,新的“S型曲线”形成,中国经济将踏上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持续释放的新路。新经济孕育着新动能,创造着新生的生产力,也解放着旧有的生产力。伴随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加速落实,新经济正悄然崛起为对冲下行压力的新兴力量,提亮着中国经济图景的底色。
每年的总理记者见面会都是“两会”的压轴大戏,今年也不例外。两个多小时里,记者们的提问直接尖锐,总理的回答自信干脆。金融市场的波动,经济下行的压力,养老金发放的困难,中美等关系的处理……我们国家内政外交领域的热门话题几乎被“一网打尽”。其中,经济领域的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是困难和希望并存,希望大于困难”,总理的鲜明表态,无异于一针强心剂,让人倍感振奋。
总理的从容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对现实形势的深入考量,源自对未来发展的精准研判。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存在,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符合规律的阶段性现象。增速放缓只是相对于以往的适度降低,且更多是动能转换使然。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以牺牲环境、集聚资源求增长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传统动能出现了减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正是基于现实情况作出的理性判断。待冲破转型升级的关口,新的“S型曲线”形成,中国经济将踏上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持续释放的新路。就目前来看,如何从新经济中最大限度培育出中国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实为当务之急。
着眼新经济,与其说这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新状态,不如说是随信息技术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迎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基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强大驱动力,有人提出“新经济”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如今,我们国家强调的新经济与此相关,但覆盖面和内涵更加广泛,并不局限于一些人眼中的新兴电子商务和小微企业,而是涉及一、二、三产业。如果将结构调整视为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那么发展新经济则是我们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外化表现。
新经济孕育着新动能,创造着新生的生产力,也解放着旧有的生产力。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学家》上撰文所言:“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被不断校准,新业态的成长环境持续优化,新经济已露“尖尖角”。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更可贵的是,伴随“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的不断落实推进,中国的“旧经济”正凤凰涅槃,并催生更多生产服务型企业。发展实践证明: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
发展新经济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与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的郑重宣示。改革创新,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创新,根本是要让广大群众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广大群众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如果将其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完全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新经济恰恰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提供了活跃空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构想一个充满创新气质的国家,“创新理者为圣哲,创新术者为慧巧,创新益者为明智”,全社会“皆创新之是图,无他志焉,无他思焉”。当下,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它。
今日中国,改革之火正炽,发展之路正长。纵然阵痛难免、杂声不断,但我们应当保持“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伴随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加速落实,新经济正悄然崛起为对冲下行压力的新兴力量,提亮着中国经济图景的底色。我们相信,不断深入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以自己的节奏落实好顶层设计,中国经济一定能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