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
陕西省、市两级政府对养羊户都有一定的补贴,华商报记者在调查靖边县几个养羊场时发现,对外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却只有几百只羊。面对记者质疑,靖边县畜牧局局长田文涛说:羊是流动的,谁能数得清。 (华商报 2月21日)
“羊是流动的,谁能数得清。”身为堂堂的一个县畜牧局长,居然能信口雌黄,说出让人不知所云的话语。局长数不清,难道养羊的自己都数不清?试想,2015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235.2万只,猪58.2万头……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32%、10.6%,实现畜牧业产值18.2亿元。又有几分可信度?作为养殖专项资金补贴的主要负责部门,全程参与养殖补贴初审、申报、审核、验收等一系列环节监督机构,连有多少羊都不知道,就能把省政府扶持农户的养殖补贴“如实”发放到所谓养殖户手中。此等“骗补”乱象,该谁脸红?
按规定,各类养殖补贴须经过申请、审批、公示、验收等多个环节,县级管理部门上报后还有省市两级审查。单从领过20万补贴现在只有几十只羊的新飞养羊场来看,之所以能够“骗补”成功,不外乎是上报哪个养殖场、审核验收是否合格,基本都是由县一级管理部门说了算。地方主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加上上级部门基本上仅从程序方面审查材料,多数情况下都根据上报的名单下拨资金,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监管机制。归其一点,补贴申报及审批程序不够公开透明,县级管理部门“一支笔”审批所致。
“天下事,坏于懒与私。”不可否认,近几年,在低保、医保、扶贫、节能、创业等领域,国家一系列补贴惠民政策对于兜底民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骗补”也层出不穷,令国家的“惠民资金”跑冒滴漏,进了腐败干部和不良商人的腰包。细究“骗补”缘由,一些公职人员之所以如此卖力为企业或者个人“服务”,除了一些领导干部主观从中谋取私利外,玩忽职守也是一道腐败的“暗渠”。可见,制度虽恒定、管长远,但落到实处尤须久久为功,更得时时检视制度之笼是否坚实、严密,否则关得住“老虎”,未必关得住“苍蝇”。
从本文中“羊是流动的,谁能数得清”,更是可以看出,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被人钻空子。首当其冲的责任方就是监管部门,审核流于形式,对上报的数据疏于审查,造成监管的“真空”状态。其次是,信息缺乏公开透明。“养羊三年了,政府的补贴一毛都没拿到”。说明相关宣传资料也没有做到进村入户,公示程序仅仅流于形式,为违规甚至是违法操作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者,“一支笔”审批,为权力寻租滋生了空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政治的基本常识。因此,必须强化政策公开的制度性约束,建立和完善农民补贴的信息网,只有首先让老百姓彻底了解有哪些补贴项目、金额是多少,才能对基层干部进行有效监督;还得依纪依法严厉查处那些故意“封锁”政策、欺骗农民、坑害农民的行为,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更得完善问责追究机制,为掌权者戴上纪律规矩的“紧箍”,让参与养殖补贴申报、审核、验收、发放等各个环节的部门及相关人员明确责任;同时,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让资金运行在阳光下。或许用高压严打态势,才能真正让“骗补”者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