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玲
“一户一档表、一村一档表、脱贫计划……”上班第一天,“扶贫”扑面而来,同事一句“扶贫无假、任重道远”,发人深思。这样的工作态势,在体现扶贫工作自上而下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更是改变一些贫困乡村现状刻不容缓的直观透射。
其实,在年味儿还未褪去、乡村话题依然备受关注的氛围下,应着“返城潮”,谈“扶贫”也是别样应景。春节期间,一则“江西男带女友回家”的分手事件引发舆论的高潮。因为,无论是对女孩“道德的绑架”,素质的谴责;还是对男孩经历的报以理解,命运的给予同情;亦或是对社会阶层的反思,乡村社会的剖析。最终绕不开的都是“乡愁”。
确实,农村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经年不断的“返乡潮”便是证明,乡村亦有着厚重的文化精神,源远流长的“年俗”就是最好的说明。然而,不得不承认,乡土中国同样有着“人走房毁、土地荒芜”的现实,也依然存在着“娶妻困难、贫困落后”的尴尬。这些无不是活生生的乡愁图景、沉甸甸的民生问题。
无论怎样,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浪潮下,顺应自然规律,江西男的故事似乎只能有这样的结局。然而,笔者想说,在人们或是或非的意见中,带给我们的应是更多的关于“扶贫与发展”的思考。如何让全民共享改革成果,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如何改变固化的阶层身份,实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可以说,是目的也是手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过去的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吹响,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役步履铿锵。将“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改革正用行动写在春天里,助力着亿万农民的小康梦。而正如“精准”一词的含义一样,“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回归乡村本身才能更好寻求贫困解决之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面对每逢春节谈乡村的语境,节日好比一面放大镜,最能在一些“乡村吐槽”中去发现问题;节日也是一面显微镜、聚焦镜,最容易于细微变化之处去洞悉真实的乡村图景。
我们谈“扶贫”,是要精神充沛、物质丰盈。如果去探究乡村文化本质,家的文化、乡的眷恋、礼的传承,人间的情味、美食的滋味、年俗的风味,循着年味儿的根本,就会找到乡村特有的文化形态,也不失为精神扶贫的破题之道——重塑乡村文化。如果去分析见诸报端的旅游过春节、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也饱含着乡村脱贫的希望——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新常态下,农村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何守住美丽家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如何回应群众期待?打春节里走过,梦想在春天里“拔节”,靶向治疗,破除烦恼以增强群众获得感,扶贫,不妨从“乡愁图景”中寻求解决之道。让归乡的人记得住乡愁,而且留得住乡村;让农村独特的风景,有城市向往之处;让外出的游子,记得住家乡的味道;让整个社会,有了对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