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职称评聘“朝令夕改”,政府咋能不算“诚信账”

士心

2016年02月15日11: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个猴年春节,北方某省几千中小学教师遇到了“糟心事”。

据媒体2月14日报道,按照省政府下发的职称评聘文件,该省2015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材料,已于去年年底交由各县、市审批完成,只差省里确认发证。评上的人都喜滋滋地准备过年。没想到,年前省里又下发通知,要求年后开学重新评聘,将增加答辩考核、择优评聘制度等环节,淘汰率为30-50%。历经层层选拔熬煎之苦的教师难以接受,各基层人社、教育主管部门也叫苦不迭。

评完了为什么要推倒重来?据省人社厅答复,是因为人社部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所以评聘工作就要重新启动。笔者查阅了相关材料,发现该省评聘工作所依据的省人社部门文件,下发日期是去年7月。人社部的“指导意见”,下发日期是8月底,两者相差仅一个多月。这就很让人纳闷:一是省人社部门与上级相应部门难道没有沟通?二是为什么接到上级通知时没有及时调整,迟至次年1月,评聘已大体落停,才又发文重来?政策变动怎么可以如此随意?有关报道中还有教师反映,该省教师职称评聘政策时有变化,甚至已经评完下发盖章的证件了,还可以作废!

看来这不只是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问题,而是朝令夕改、权力任性的惯性在作祟。反正权力在我手,又有上级的文件作令箭,我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什么时候改就什么时候改。或许有人会说,改革时代政策多变,政府“朝令夕改”在所难免。但是要知道,根据形势调整政策、实施改革,并不是不看实际,罔顾民意,想改就改。反而越是在改革深化、政策需要不断调整的复杂环境下,越是要注意新旧政策的前后衔接、程序合法、兼顾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让人信服。因为政府在推行改革措施中,必须要算好“诚信账”,改革才会有较好的回报率。

当年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故事,为人熟知。这一举动的关键,就是首先确立政府的公信力,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改革确实需要不断推出新政策,可那是针对不同形势、问题、领域而言,绝非在同一件事上朝令夕改。这就要求一是决策时必须谋定而后动,政令慎出,之前要有充分的研究论证和民意调查做基础,一旦出台就要说到做到,政府说话算数。二是新旧要衔接,出台任何新政策都要设定明确的实施时间点,说明白之前的事情怎么办,把旧账了结清楚,这也是政府讲信用的表现。三是如果确实不得不做又担心政策有变,不妨在继续按旧政策开始做事时,提前通告周知,让人们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精神准备,不会认为政府是出尔反尔。如此,人们才会对政府出台的改革政策有充分信任感,放心去施行。反之,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人们还会感到无所适从,将信将疑,静观其变,甚而对一切政策都充满质疑与嘲弄,改革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在现代社会,政府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政府不算“诚信账”,政策“朝令夕改”,会直接导致政府推行改革的行政能力下降,同时危害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不但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产生不满与抗拒情绪,加大社会管理难度,造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还会毒化社会风气,加剧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所以推进改革,必须诚信为先,避免“朝令夕改”。以上述职称评聘工作为例,作为“人社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的试点省份”,在开始评聘工作前,就应与上级人社部门做好沟通,在基层做好调研,以确定是否提前纳入一些改革举措,尤其是实施期间遇到新政出台怎么处理,这是改革时代一定要有的预见性。这样一来,评聘工作启动后不管是否接到上级文件,都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方案,有始有终地执行下去。不管改与不改,都不会失信于民。改革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政府公信力也不会受到损害。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