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制止村民乱办酒席,得多点“巧劲”

士心

2016年02月03日12: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月2日媒体报道,贵州毕节日前发生公职人员制止村民乱办酒席被打事件。这件事很快成为春节前夕的热门新闻,相关的争议更是沸腾一片。

有人认为公权力管得太宽,法无禁止即可为,“时刻警惕公权比纠正陋习更重要”。有人则认为在那些生一头猪都要办酒席、造一层房子办一次酒席的地方,有人真的因此生活不下去,光靠劝说没有用,必须强力制止,“即使一向反对政府过多干涉民众,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坚决支持政府必须强制遏制这种不良风俗。”

看这些议论,笔者想起一件往事。十几年前自己曾在北方某市挂职,当时市政府行政科长为人很热情,看似交游广泛。但在私下交流时,他不止一次诉苦:因为行政科管吃喝拉撒,亲朋好友办红白喜事,都会找他帮忙。碍于情面他既得费心费力帮着张罗,还得掏腰包随份子。每月挣得就不多,几乎从来不能往家里拿钱,两口子常为这事吵架。在我结束挂职回来没两年,就惊闻他年纪轻轻居然去世了。直接原因未必是常吃酒席、总随份子,但这肯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生活质量的下降与身体状况的恶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乱办酒席害死人,并非夸张。

有红白喜事办场酒席,本是传统文化中充满温情的习俗。遇大事亲友邻里聚在一起做见证,顿时就很具仪式感、庄严性。这还有一定互助、储蓄功能:一人有事大家来帮,能够帮助遇到大事的人家减轻财力重压,度过难关。而且有个大事做由头,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拉近关系,培养感情,还有重要的人际交往功能。

然而这些年这一传统习俗已经越来越变味,借机敛财的越来越多。一开始是有些人随礼多,自家没大事,资金无法“回笼”,心理不平衡,只能设立名目,不但有事必办,无事找事也要办,遂使酒席日益泛滥,失去了习俗本身的意义,致使不少人做一年农活不够吃半年的酒席,工作人员两个月工资不够吃一个月的礼酒。近年来禁止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好了许多,但农村这股风仍然没有刹住,加之办酒席也存在档次的攀比,浪费严重,农民本来就不多的收入,因办酒席而挥霍一空。

由于乡里乡亲,情面所关,靠农民自觉刹这股风,显然不现实,政府应当出面去管。政府插手改造传统习俗,并非没有先例。比如英国15、16世纪的“移风易俗”(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改造传统文化运动,禁止滥过宗教节目、大吃大喝,对树立民众现代经济意识,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这一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对资本主义的兴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政府去管习俗改造,必须要相当小心,否则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这种改造要多点巧劲,少点蛮力。笔者认为现阶段要制止农村乱办酒席陋习,或可考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动员挖掘体制内的资源。通过严格的禁令,管住体制内的干部和党员。不但是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党员,更主要的是管住乡村干部和党员。不但管好干部和党员自身,他们的三亲六故如果操办,他们劝阻不力,也应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

其次是穷尽用好法律法规资源。虽然出台禁止农民乱办酒席的法律法规有一定难度,村委会却依据村委会组织法有权制定村规民约,对哪些可办哪些不可办,做出明确规定。虽然不可能完全管住,但对多数村民还是有一定约束力。由于村中办酒席,多数属粗放状态,卫生状况堪忧,完全可以让村党支部与村委会配合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安全检查,不合格者依法处理。这并非公权力滥用,政府部门不但有权这么做,而且有义务履行职责。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让人心服口服,教育为上。乱办酒席敛财,实际上也为多数农民心中所不齿,制止乱办酒席合乎民心。只是在宣传教育时,不要那么生硬地发文件、贴标语,不妨多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歌、漫画、小品等等,通过广播电视,甚至挨村去展去演,让乱办酒席敛财行为沦为妇孺皆知的笑柄,可能比临时组织大批公职人员现场封堵更有效。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