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为“官”处“事”更需安贫乐道精神

黄夏

2016年02月02日15: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论语·雍也》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苦,他却仍不改向道的乐趣。理想的追求在于无畏的坚持,清贫并不是一个人意之不定、志之不坚的借口,守得住内心的那份安静、眼神里的那份平淡,才会知足而乐,醉于“山水”之间也。

为官处事恰需“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精神,安于薪酬乐于工作。东汉羊续上任南阳太守,穿着破旧衣服、盖着补丁被子、用着粗陋瓦器,其下属焦俭见其生活清苦,得知其爱吃鱼,便以兄弟之情赠于一条鲤鱼,羊续即收。焦俭走后,便把此鱼悬挂室外,再也不碰。次年焦俭又往羊府赠鱼,羊续指着枯干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悬鱼而自警,心中有则,即使面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也不能来之不拒,宁可一身蓑衣、粗茶淡饭,也不收受一条“鱼”,因为为官一时清白一时,要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百姓,更对得起良心和家人,生活虽清淡但乐于其中、心神安宁。

“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期间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调任之时百姓赠予百钱,盛情难却下便象征性地拿了一枚铜钱。“一钱太守”刘宠在其位谋其政,心怀百姓,潜心政治,但从始至终足于俸禄,不取民脂民膏一分。俗语有言无功不受禄,既然有功有禄何取百姓之财?做官清不清、为不为、正不正,百姓就是最佳的鉴定人。

不管是“鱼”还是“铜钱”,皆是诱惑利益在招手,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要可不要,抵得住就少了一条圈住自己的绳索,扛不住就多了一张灰色隐形的套网,关键就决于自我心灵是否纯净,常持一颗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心,而这不仅需他人不扰心更要坚定自我行事原则。

党员廉洁自律规范中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崇廉拒腐、尚俭戒奢,这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喊喊、纸上写写、墙上挂挂,更要实实在在的穿素衣、拒红包、勤业务,将原则深扎入心,练就一身铜墙铁壁。同时,要常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的态度三省吾身,看看优秀同事、学习身边先进,以此为镜对照自己,是否在职敬业乐奉献?是否追恋繁华求物质?是否身正不怕影子斜?否则如何昂首阔步地走完人生旅程,散发一缕“阳光”?

制度细密、纪律刚性、法制强硬,这都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强制措施,并不能完全迫使每一位干部由心而生纯净意念,因为党纪法规的权威性和震慑力让他们在面对不正当利益时产生了畏惧,缩回了手脚,却不一定收了心。真正的不敢、不愿、不想腐的政治环境还取决于每一位干部的自我精神建设,修养到位,从内心深处塑成安贫乐道的精神,才能铸造真正的廉洁之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既是态度更是境界,是我的得其幸之,不是我的得其忧之,只有看淡了身后的“福利”,正当取益,才不会在政途中迷惑自我、丧失初心、畏前畏后。当初,你满怀正直、一尘不染的走入岗位,那么现在请照照镜子、拍拍衣袖、弹弹灰尘,看看头脑是否滋生微生物,是否依然心若止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