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1月24日,春运第一天,媒体采访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解答了不少春运热点问题。从中可以看出,铁路部门承受了巨大的运输压力,为做好春运付出了不少心血。不过,对为什么高铁不卖方便面问题的回答,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根据这位负责人的说法,由于动车组密封性强,泡方便面味道大,影响大多数人的感受,所以高铁上不卖方便面。
这一说法乍听不无道理。不仅密封性好的高铁,就是一般交通工具,有人吃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都会导致环境舒适度下降,所以城市地铁禁止饮食。那为什么还有人对高铁不卖方便面持有异议呢?这还得从高铁上饱受诟病的饮食服务说起。
我国疆域广阔,虽然高铁速度快,但超过几小时、十几小时车程的为数不少。尤其春运期间,回乡农民工与学生等,多数都是远距离流动,中途的饮食必不可缺。然而日前有记者坐高铁暗访,发现高铁上不仅不卖方便面,连不会产生异味的八宝粥也不供应。出售的盒饭,15元以下的没几份,多是35元或40元的。而且先卖贵的,再卖便宜的,甚至把10元15元的盒饭藏起来不卖。
此中原因,有的是餐车已经外包给别的企业。没承包出去的,餐车服务人员的收入,主要靠基本工资加出售提成。企业要利润,员工要收入,自然要卖价格高、利润大的产品。因为据报道,高铁上出售的40元盒饭,经浙江两家快餐连锁企业负责人鉴定,成本不超过10元。高铁工作人员也坦承:因为方便面、八宝粥的价格都是尽人皆知的,而盒饭没有统一价格。3元的方便面,如果在高铁上卖15元,价格虽然翻了5倍,利润也比不上卖40元的盒饭。但有了15元的方便面,谁还会买40元的盒饭呢?而且易被批评为暴利。这或许才是高铁不卖方便面的真相。
媒体报道的高铁不卖方便面的真实原因,还有待考证。不过报道中所列举的种种现象,常坐高铁的人,想必都不陌生,原因也不难推断。首先你说吃方便面味道大,但如果乘客自带,也并不被禁食。因此高铁不提供,并不能保证车厢内的气味清新。何况有的盒饭与方便面相比,气味孰大孰小难分伯仲。其次,春运期间许多农民工返乡乘坐高铁,并非钱多了没处花,不少是因回家心切、买票困难,只能多花钱买高铁票,甚至买站票也要回家团聚。中途如果不得不吃饭,也是能省则省,或者自己准备,或者只求便宜,吃饱就好。何况,在挤满无座人员的车厢里,还奢谈气味是否清新,是否有点“何不食肉糜”的不接地气?
按说目前铁总已是企业,是企业,就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卖什么不卖什么,企业应该有自主权。不过,铁总是国企,而且是特殊的国企,是高度垄断性的企业。它肩负着政府作为出资人所赋予的畅通运输、服务旅客的重任,必须在此前提下,再去做好自己的经营“蛋糕”。高铁提供运输服务与饮食产品,获得一定利润合情合理,然而前提应是能满足不同乘客的多种需求、提供适口对路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的赢利模式才能兼顾两个效益,才能健康发展可持续。而不是凭据垄断地位,自定“供应清单”。
另外,铁路总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既然是政企分开,就需要政府一方严格监管,在事关出资方利益与旅客权益等方面,不能完全任由企业自定规则。尤其要考虑到,铁路作为事关成千上万国民出行便利的特殊行业,政府作为出资方的利益,不能仅仅限于经济效益;铁总作为一个高度垄断性企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监管对象。政府如何在尊重企业自主权、调动企业经营积极性的同时,把该管的管细管好,是一个必须认真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如,如果高铁餐车可以外包,是否需确定外包时的招投标规则,让更多社会餐饮企业参与竞争?又如,如果餐饮由高铁自身提供,是否需确定供应种类与利润额度?还有,如果确定了规则,不能完全靠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发挥作用,防止企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旅客能得到满意的服务,企业也有了改进的动力,闻名世界的中国高铁,服务质量才能创出“世界品牌”。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相关专题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