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不让好事变成闹心事要练好“三字诀”

倪洋军

2015年12月30日14: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现今,惠及民生政策密集出台,工程项目陆续实施。但一些地方在决策与执行时脱离实际,因设计不合理、配套跟不上、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民生工程项目闲置,劳民伤财。(12月29日人民网)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分内之事。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出台实施,老百姓普遍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幸福指数也逐年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确实存在着部分民生工程盲目建设,劳民伤财,好事变成了闹心事,既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金,还伤了老百姓的心。笔者认为,要想不让好事变成闹心事必须着重练好“三字诀”。

要练好“正”字诀。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决杜绝各种暗箱操作和心术不正行为。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心放正、把位置摆正,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民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不能打着“民生工程”的幌子或旗号干急功近利甚至借机敛财的龌龊事。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众合法权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凡是有碍社会公平公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所谓民生工程坚决不能上马。要把清正廉洁放在检验民生工程是否真正惠民的重要位置,参与民生工程建设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贪的不贪,切实将民生工程打造成廉洁工程。

要练好“实”字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民生工程作为惠民实事、好事,必须做实、做好,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要贴近实际,无论是方案的制定、措施的出台、项目的实施,都必须紧密结合地方以及群众的实际,绝不能不切实际、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要突出实用,民生工程不能华而不实,要能够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要用得上,杜绝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样子货”。要讲求实效,民生工程,在建、管、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将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既不能让其成为烂尾工程,也不能让其成为政府和群众的负担。相关责任部门需密切关注民生项目投入运行状况,及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迅速制定对策,加以整改落实。

要练好“严”字诀。天下事,作于细,成于严。既然民生工程是以普惠群众为根本,那就应该是质量过硬的优质工程。推进民生工程,应坚持“严”字当头,严把质量关。在这方面,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职责,深入工程一线,严格监督检查,消除各类隐患,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在服务民生项目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能让项目拖延成为百姓的闹心事。有关部门在快速推进的同时,要细化质量责任追究和问责,坚守质量“红线”不松,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对于领导干部在工程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渎职失责等行为,要严厉问责、严肃追究,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督查、严厉彻底的问责,确保民生工程能够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民意的认可中推进。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民生工程,能够真正得民心、惠民生,不是看地方党委政府或党政官员所标榜的,必须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坚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民生工程好坏的第一标准。在广泛吸纳民意、汲取民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管理、维护长效机制,确保其能长久发挥功效。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强化执行力,多措并举建立长效机制,练好“三字诀”,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才能交出一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