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民
目前全国城镇化率已接近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不足40%。告别家乡,走进城市,是多少农民工向往的生活。然而,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绵阳等9个城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12月27日《人民日报》)
从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由农民身份转为市民身份,这是几代中国农村人的梦想,然而不少农户却在好政策面前犹豫了。究其原因,除了城市本身吸引力下降外,关键在于“农转城”有没有让农民真正看到“获得感”,如何转?仅仅只是换个户口本,搬到城市居住吗?转到城市后又如何生存?一些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还没有细化明确或落实到位,使得好政策变成了“画饼”,农民心里没底,当然就“不愿转”、“不敢转”了。
一方面,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即使到了城市,也只能在建筑、加工等行业从事体力或简单劳动,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生活。同时受城镇消费水平的影响,生活开支、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也相应增加,存在受益不确定和不平衡问题,造成了农民“想转而不敢转,能转又不想转”。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越来越大,惠农政策也越来越多,实施“农转城”后,许多农民已享受的农村低保、免费教育、建房补贴等政策如何过渡,未来的土地、林地等承包权又如何确定,这些都需要具体办法。虽然各地“农转城”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政策中并没有提及,或不够清楚,宣传者一时也无法答复。加上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规划不合理等“城市病”的影响,曾经“高大上”的城市生活,如今让不少农民望而却步。
“农转城”实际上是新型城镇化和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也不只是“农村户口”到“城市户口”的户籍转变,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能力,来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决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必须让农民群众获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少些“水中月镜中花”,增加农民群众进城的底气。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加强对“农转城”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农民进城后的生存问题。要采取“先就业,后进城”的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采取订单式、定向型、委托培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农转城”人口的素质水平和技术能力,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优先解决其工作问题。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人口的保险、医疗、养老等制度,同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做好城市,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先把城市的“巢”筑好、筑牢,把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摆在农民群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