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公开透明遏制官员“雅腐”

倪洋军

2015年12月16日11: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久前,曾索贿齐白石珍贵画作、涉嫌受贿2000余万元的河北省国资委原主任周杰站上法庭被告席;近日广西凤山县又曝出,原县委书记黄德意擅自动用国家防治地质灾害资金数百万元在山壁上雕刻“凤凰壁画”。涉足文化圈、伸手艺术品、身染“文艺范儿”,“官雅圈”暗藏腐败潜规则。(12月15日人民网)

人人都有喜好,官员也不例外。党员干部在闲暇之余,练书法、写文章、搞收藏,本无可厚非。但官员身份特殊,一些爱好、喜好,很容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投其所好”的目标或“拉拢腐蚀”的软肋。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有些官员很容易将所谓的个人“雅好”异化成为“雅腐”、“雅贿”,甚至有些官员借各种“嗜好”、“雅好”大肆索贿、疯狂敛财。党的十八大之后,在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贪腐分子被绳之以法,其中也不乏“雅贿”、“雅腐”等案件。严防官员“雅好”变“雅腐”,势在必行。

大凡贪官都比较善于伪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反“四风”、转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也有了明显改观。但是,在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官员心存侥幸,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有的官员在中央的三令五申、明察暗访下,还练就了“金蝉脱壳”、“幻影遁形”之术,各种“四风”问题以及腐败变种层出不穷。而官员涉足文化圈、伸手艺术品、身染“文艺范儿”,由于被披上了文化、文艺的“外衣”,使得一些权钱交易更加隐蔽,给案件侦查带来难度,往往成为一些官员心存侥幸、逃避监督的“挡箭牌”和“隐身衣”。

应该说,早在1998年,中央就曾发文明确要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但禁令颁布17年后,仍不乏领导干部热衷跻身文化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个圈子里有利可图。官员热衷跻身文化圈导致社团组织行政化、官场化色彩浓厚。权力伸手文化圈、寻租空间巨大,不仅败坏官场风气,更不利于艺术发展。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尽其责,而热衷于跻身文化圈、“官雅圈”,说到底,还是对这些官员的权力缺乏有力有效的约束,导致一些官员的“灰色空间”、“私人领地”还占有很大市场。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雅好”催生“雅贿”,实质都是权力“任性”、缺乏监督造成的。众所周知,公开是最好的消毒液,监督是最佳的防腐剂。当前,要想有效遏制官员“雅腐”的滋生蔓延,还需全力做好“公开”这篇老文章、大文章。

要不断完善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在组织和人民面前,领导干部没有“隐私”可言,必须如实报告个人事项。毋庸置疑,实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是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官员是否对党绝对忠诚的“试金石”。领导干部的书画“润笔”、写作收入等也应纳入个人有关事项申报内容,接受组织监督检查。

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领导干部的很多“雅腐”、“雅贿”等活动,常常是在工作之余、下班之后发生的。因此,在强化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内的监督基础上,不能放松对其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和把控。要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发现的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不守规矩的行为,要公开点名曝光,不断净化官员的朋友圈、社交圈。

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手段,不落实、不执行,都是空摆。要想让“公开”真正发挥消毒、杀菌作用,必须使“公开”成为常态、让“不公开”成为例外,要加强对有关制度落实的巡查力度,在坚决清理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为行业协会“摘官帽”的同时,对于那些隐瞒个人报告事项,尤其是利用“雅好”大肆敛财的行为,要严肃问责、严厉惩戒,绝不姑息迁就,让纪律真正带上“高压电”,让“雅腐”付出沉痛代价。另外,要从规范权力运行、减少权力寻租空间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反腐制度设计,努力从权力源头铲除“雅腐”土壤。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官员有“雅好”不可怕,可怕的是借着“雅好”之名行“雅贿”、“雅腐”之实。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始终做到自律、自省、自警,慎独、慎初、慎微、慎权,懂得收敛、学会拒绝,洁身自好,永葆清廉本色,走好人生每一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