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书记被曝戴名表,不该“按下不表”

士心

2015年11月11日08: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许多人对“表哥”一词的另类意涵,肯定不陌生。2012年,陕西原安监局长杨达才,因被曝戴多块名表而落马,对官场震动不小。自那以后,许多官员可能有表都不敢乱戴,生怕成为第二个“表哥”。然而11月10日媒体披露,就在陕西的府谷县,县委书记马某某竟又陷入手表风波,被曝在多个场合佩戴不同的手表,疑似是又一名“表哥”。

这位县委书记会否真像杨达才一样,是另一位“表哥”,尚不得而知。因为当事人自己并无回应,迄今也没有哪个部门出面向公众释疑解惑。这种遇事一律“按下不表”、对社会关切充耳不闻的姿态,倒值得思考。

根据媒体报道和网上信息,该县委书记被曝有多块手表的帖子,早从今年8月起就开始在网上流传。8月底,网上又有人发帖指责府谷当地不回应此事。直到11月9日,有媒体想准确了解各方到底如何回应,却遭到了各种不回复与“神回复”。

该县委书记本人多次拒接电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已经看到过相关消息,具体情况不清楚”。县纪委书记回答得颇有“权威性”:“知道此事,这事你没问对,干部有管理体系,县委书记要市纪委管。”但管府谷县的榆林市纪委领导与县委书记一样不接电话。市委宣传部长接到是否关注“马治东被举报,官方没有回应”一事的短信,仅仅回复“抱歉”。最终电话打到省纪委,省纪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目前还不清楚此事,会立即查看相关消息。

认真分析这种种不回复与“神回复”,就会发现许多看似习以为常、其实反常的现象。首先是当事人,如果真没问题,遇到记者查核采访,本就是个很好的澄清与表态机会,闷声不响只会更让人信以为真。但这种遇事不说话、背后再运作的应对方式,恰恰是部分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习惯做法”。在这一事件中,县委书记本人、市纪委领导、宣传部长,都祭出这招“闭音功”,出奇地一致。有些事情确实不出声可以蒙混过去,但更多时候,小事拖成大事,甚至导致事态失控,将付出更大成本。

县委宣传部主管意识形态工作,有掌握、研判舆情信息之责,既已知情,也不该一句“具体情况不清楚”而毫无作为,但这却是大家似乎都能理解的“常态”。这且不说。最奇特的是县纪委,理直气壮说自己知情,但管不了。然而纪委最主要的职责是“维护党的章程”。党章明确规定,地方各级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发现同级党委成员违纪的,“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对特别重要或复杂的案件中的问题,既要向同级党委报告,也要向上级纪委报告。县委书记被爆存在问题,具体怎样处理不是在县纪委的权限内,但初步核实与报告上级纪委则是应尽之责。

从各方态度看,唯一可能真不知道相关消息的,只有省纪委。但饶有兴味的是,据相关报道,就在今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省委第四巡视组进驻府谷县开展巡视工作,“主要受理反映县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等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如果蹲守了一个月还对此一无所知,是否有失职之嫌;如果知情却没个说法,是否存在渎职和包庇的可能。

一个并不复杂、全县上下几乎尽人皆知的“表哥”事件,就在各方领导和部门的装聋作哑中,任由公众猜疑、媒体质疑、流言横飞。或许在这一片沉默中,这一事件会被时间或新的贪腐事件所冲淡、叠压,但人们心中的疑惑与不满绝不可能就此消失。层层积累的结果,就是党的威信下降、执政基础被侵蚀,后果堪忧。

在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及相关部门面对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只要是公众关注的疑惑与猜疑,该如何出面应对、释疑解惑,应划出个底线、制定出规则,建立“发声机制”,并认真加以落实,满足公众知情权,杜绝谣言传播。对群众通过网络举报的确实有问题的干部,更应及时回应、认真查处,避免让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屡受“暗伤”。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