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用好“人民幸福”这个改革发展“标尺”

倪洋军

2015年10月08日13: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克强总理在国庆66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解决困扰群众的难题,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被辍学绊倒,让普通群众不因大病陷入绝境,让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不被繁琐的手续挡在创业创新的门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增进群众的幸福感。

发展是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是第一要务。大到国家,小到地方,不发展不行,不改革更不行。但是,无论是什么方面的改革,也无论是什么领域的发展,都必须始终把握好、使用好“人民幸福”这个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红利,有更多的幸福感。如果群众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被幸福”,不仅偏离了改革发展的方向,更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不可能赢得百姓的点赞。

用好“人民幸福”这个“标尺”,必须贴近实际。实际的,才是实效的。人民群众不需要花里胡哨、不切实际的假发展、瞎折腾,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发展。一要贴近地方实际,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拿出符合地方实际的改革举措、发展战略,绝不能搞假大空的一套,更不能将别的地方的经验做法照搬照抄过来,要有地方特色,才能长远长久。二要贴近群众实际,要全面把脉群众想法、百姓需求,力求使每一项决策、部署、安排,都能让绝大多数群众支持,不能干出违背民意的事情出来。三要贴近发展实际,要尊重发展规律,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搞“一刀切”或“大跃进”,并且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少点拍脑袋瞎指挥的乱为,从而使改革发展从蓝图走进现实,走到百姓心中。

用好“人民幸福”这个“标尺”,必须转变作风。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能否真的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幸福,关键看当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有务实为民、真抓实干的作风。少数地方、个别官员,当官久了,脱离了群众,就会习惯性地靠行政命令、搞一人说了算,导致当地的政治生态与从政环境不优不纯,也就不可能真正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只会变成瞎折腾、乱作为。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四风”,坚决彻底地转干部作风、正党风政风、促社风民风。各级各地党政官员,必须全面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变作风,尤其要祛除官僚作风,自觉主动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做坚决彻底的斗争,努力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用好“人民幸福”这个“标尺”,必须突出民本。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党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体现政治精英的能力高低,而是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与民生改善并重,绝不能借口抓经济、搞改革,而忽视民生、漠视民苦。要通过改革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解决困扰群众的难题,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被辍学绊倒,让普通群众不因大病陷入绝境,让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不被繁琐的手续挡在创业创新的门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要视人民为亲人,把群众当朋友,以百姓之心为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

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坚持将人民幸福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是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地位的充分尊重,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标尺”重在用,不用,都是摆设。用好“人民幸福”这个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必须随时用、经常量,并且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人民幸福”变成美好的现实,而不是一句空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