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2001年7月,34岁的袁菱从西南石油学院选调到四川省西充县任副县长。那个时候,她满怀憧憬,立志要干一番事业,对腐败分子充满鄙视。她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腐败,站上法庭的被告席。
从镇守一方的县官到阶下囚,短短14年,袁菱的人生路途发生了戏剧性地转折。在48岁这个事业大有可为、仕途再上台阶的最美季,袁菱却不得不面对漫漫铁窗生涯,等待她的是没有未来的未来。
如同其他落马贪官“情真意切”地忏悔,袁菱的追悔莫及更加令人唏嘘。可事到如今,除了惋惜,只能“一声叹息”。从最初“同流不合污”到“适者生存、不适者亡”的转变,再到主动出击大肆索贿,一个意气风发的政坛新秀一步步蜕变为巨贪,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人不可能生来就是贪腐分子。纵观一系列贪腐典型案例,其中不乏曾经的学界精英和政界奇才。探究这些天之骄子失去初心的内外根源,可以找寻亡羊补牢之策,可以警示和启迪后人。
事物演变,内因始终是决定因素。从对权力敬畏到享受再到迷恋,权钱交易带来的快感,可以瞬间洞穿所有底线和红线。正如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所说,“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 官员理想信念松动、陷入权力迷思是走上贪腐不归路的内在根源。
仕途之初,怀着对美好前程的向往和对伟大事业的憧憬,还能让官员保有起码的警惕和理智,对金钱诱惑有着本能抗拒。然而,在外界反复强力腐蚀拉拢下,抵抗意志逐步被削弱,“请君入瓮”就大多只是时间问题了。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失去监督的权力犹如脱缰的野马。官员手握重权令不法商人垂涎,面对美味“馅饼”和美丽“陷阱”,仅靠官员个人意志力抵抗,显得多么脆弱和无奈。监督缺位是官员走上贪腐不归路的外部原因。
一条鱼病了,可能是鱼有问题;一池鱼都病了,就不仅仅是鱼有问题了。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政治生态污浊,必然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让大量置身其中的官员难以独善其身。制度体系缺陷是官员走上贪腐不归路的大环境因素。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佛教认为,只要满怀慈悲不起瞋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制恶伏恶即是导善行善。当前,强力“打虎拍蝇”,强力构建制度“笼子”,强力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又何尝不是对大多数官员地爱护和保护。官员都应当不忘初心、严于始终,切实增强防腐拒变的内在素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身陷囹圄时而悔恨。